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7183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4、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想用这首诗来作一概括。这是清朝人江永写的一首诗。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师:在这一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妥协,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当时的共产党选择的是哪条路?这种爆发发生在行动上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本课。(二)讲授新课1、 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展示图片)1、南昌起义(展示图片)要求学生看书,了解起义经过、意义。概况:1927、8、1 南昌 周恩来、贺龙等 起义后南下受阻,兵分两路。意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展示图片)要求学生看教材71页,回答会议的主要内容。(1) 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 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3) 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要求同学看教材71页第二段。(展示图片)时间:1927年秋 人物:毛泽东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分别攻打南昌和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为什么会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过度)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二、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展示图片)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展示图片)合作探究2:(1) 表格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3)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展示图片)理论总结星火燎原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合作探究3: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看这两段材料。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呢?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声音存在?四、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展示图片)(过度)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在其身边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前几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怎么样呢?(展示图片)教师分析失败原因。导入红军长征。1、 红军长征原因(展示图片)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 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2)转折:遵义会议要求学生掌握内容、意义。时间:1935年1月内容: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组织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意义:转折点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3):胜利结束: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3、 红军长征意义(展示图片)(1)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面。(2)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主张。(3) 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合作探究4:今天我讲长征的时候主要讲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长征给我们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上启示?你们能不能找一些词语概括长征精神?(展示图片)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师:当时很多外国人对长征都大加赞赏。如果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那么,红军长征是什么转折点?(中国革命)红军长征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随着长征的继续,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之前是阶级矛盾,到1935、1936年之后应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来就促成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后,重新寻求合作。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的那首诗,“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什么能泯灭恩仇?就是当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那么,国共从对峙走向和解,我们初中讲过一个事件就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对峙基本结束。小结:师:大革命失败后,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由合作到对峙,经过一系列努力,又重新走向和解。我们从三个角度(中共、国民党和日本)来归纳这十年(19271937)总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基本特征:对峙趋势:中 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国民党:试图统一 日 本:准备大规模侵略中国巩固练习:1、“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D)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C国民党一大 D八七会议2、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在实践上为中国大革命找到正确途径的是(B)A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D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3、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 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D)A中共成立 B国共合作X k b 1 . c o mC土地革命 D遵义会议4、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C)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