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7104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2.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情感主线,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重点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人间大爱。2.理解谭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的表现。他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空间,在废墟中托起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的情感,体悟大爱无疆,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3.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最后的姿势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句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平常一样”“六点多就起床”说明谭千秋老师一直很勤奋。 “平常”一词,说明谭千秋老师一贯如此,一贯地关爱家人,一贯地工作积极。从“早早”可以看出谭老师工作积极。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加点的词语表现出谭千秋老师的什么特点?段导读:谭千秋老师一如既往地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了地震灾难的来临。谭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不仅这样教育学生,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身教重于言传。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谭老师的讲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连用三个叹号,突出了情况的危急。段导读:谭老师谈人生的价值。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用三个叹号,有什么作用?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表明谭老师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段导读:在地震发生的危急关头,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句解析: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急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这几句表现了谭千秋老师怎样的精神?段导读:谭老师用生命保护了四个学生。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段导读:地震发生后,谭老师所在的教学楼塌陷了。 这里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在场的人都被谭老师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的场面震撼了,被谭老师的舍己救人的精神震撼了。血肉模糊:形容死伤时的悲惨状况。誓死:立下誓愿,表示至死不变。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在场的人都被什么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句导读:师生对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无恙,从中可以看出谭老师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段导读:谭老师为救学生失去了生命。 说明谭老师在救护四个学生时没有丝毫的犹豫。“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生死攸关”指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这一句充分表现了谭老师在生死关头,一心想到的是学生。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表现了什么?第二部分(第810自然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这一侧面描写,体现了谭千秋老师事迹的真实感人。 谭老师讲课富有艺术性,很受学生喜爱,但这只能成为回忆了,这样写更寄托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怀念和敬意。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这一句回忆谭老师的讲课,有什么作用?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 难句解析:“最后的姿势”是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这一姿势,是爱的姿势,是责任的姿势,是英雄的姿势。诠释:说明;解释。段导读: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怀念。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句导读:篇末点题。“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凝聚了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高度赞扬。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文中的情感。4.能把握重点内容,给课文分段。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字资料及图片。2.自制幻灯片或课件。3.准备相关歌曲的录音及录像资料。一揭示题目,导入课文1.导语:大家都知道512汶川大地震,也了解一些在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你们都知道哪些发生在师生间的感人事迹呢?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介绍一下。(谭千秋、王周明、向倩、汤鸿)刚才有同学介绍了一些有关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板书:最后的姿势)2.质疑:从课文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用“”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重点提醒:“坍塌”的“坍”字读作tn。“洗漱”的“漱”字读作sh。“吱吱”的“吱”字读作zh。“凹陷”的“凹”字读作o。(2)学习生字,记住字形。重点提醒:“坍”字右边的“丹”字下面没有点。“攸”字的写法要注意,中间不可少一竖,右边的“”要写准确。“凹”与“凸”最好结合起来学习。(3)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城镇、村庄等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大公无私: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震撼:震动;摇撼。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3.默读课文。4.理清脉络,指导分段。第一部分(第 17自然段):谭老师在突发的地震中沉着指挥学生逃命,最后用自己的身体为四个学生撑起生存空间。第二部分(第810自然段):人们被谭老师最后的姿势震撼了。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三精讲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从中你了解了什么?学生:从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知道时间(5月12日)、地点(学校教室)、人物(小女儿、同学们、谭老师)、事件(突然发生地震,谭老师指挥学生逃生,后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2.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理解。3.再次读课文,思考: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合起来,你明白了什么?(1)交流:谭老师在地震之初的表现是什么?(2)出示句子,指名读。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3)请同学找出关键词,表现情况危急及谭老师的迅速反应。(4)在第五至七三个自然段中,又是怎样描写危急的情况及谭老师的反应呢?4.指导朗读。正当谭老师像往常一样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时,突发地震,谭老师为救助学生,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大爱无疆的雄伟壮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舒缓与紧张,调整语速与情感。)1.在集中讲解字词或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哪些是容易写错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在本课中主要是:“坍”字右边下面没有点;“漱”与“嫩芽”的“嫩”中间部分相同,左右不相同;“凹”字的笔画书写顺序。形近字区别主要是:墟嘘,谭潭,感惑,诠栓。这些把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结合起来效果最好。2.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有必要的。本课不能仅仅用记叙文的平淡语气来读,朗读节奏要快慢有序,张弛有度。首先要定下全文阅读的感情基调,其次全文要区分不同语气,如开篇是叙述语气,地震中逃生的几段要用紧急、有节奏的语气,后面要用深沉、饱含深情的语调。1.看拼音,写词语。fi x(废墟)gn ju(感觉)qun sh(诠释)o xin(凹陷)zhn hn(震撼)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人生)的价值(刺耳)的声音(坍塌)的瞬间 (碎裂)的砖块(最后)的姿势(宝贵)的生命 3.按要求改写句子。(1)天空布满星星。(改为疑问句)天空布满了星星吗?(2)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3)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改为反问句)难道这不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吗?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2.抓住文章的感情主线,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谭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部分。与地震相关的歌曲与诗歌。一复习导入1.我们在上节课朗读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谭老师像往常一样去给孩子们上课,地震突发,他指挥学生迅速撤离教室,最后为了救四个来不及逃生的学生,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3.过渡:人们看到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救护学生的情景,会有什么表现呢?二精读课文,体会谭老师的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1.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部分,谭老师呈现给人们的是什么样的姿势?出示句子: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请同学朗读,然后说一说假如自己看到这样的画面,心情会是什么样的。(感动的)老师指导:仅仅是感动吗?除此之外呢?交流并指导朗读。(2)人们对谭老师的评价与回忆是怎样的?A.第一个发现他的人: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我永生难忘!B.获救的学生: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C.一位老师: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3)指名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溢于言表的激动与感动。(4)找出几个给人印象深刻的字词。深凹、飞身扑到、血肉模糊、生死攸关(5)学习用“如果(那么)但”这样的形式写句子。出示句子: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指导学生练写并交流。(6)再次深情地朗读这一部分。(7)小结:谭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献出生命,留给人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2.学习第三部分。(1)读第三部分。(齐读)解释重点词语。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妙语连珠:有意味或动听的言语像珍珠串一样接连出现。诠释:说明;解释。(2)引读:谭老师以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用“不仅而且”写句子。出示句子: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请同学试写。用“再也再也”写句子。出示句子: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3)谭老师留下的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4)播放歌曲生死不离。(5)朗读第11自然段。(注意感情基调)(6)文中末段用了哪两个字形容谭老师?(普通。)是啊。谭老师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但是他的行为又是那么的不普通。虽然是位普通的老师,但他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含义。你认为什么是师德?大家交流一下。(7)指名读。文中赞颂谭老师的八字词语是什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8)结尾两句话是对谭老师的高度评价,赞扬了谭老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果让你评价一下谭老师,你会怎样说呢?(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灾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我们都会牢记他留下的永恒的姿势。)(9)小结:这一段写了什么?(人们千秋万代铭记谭老师以及谭老师的伟大精神。)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中,谭老师为了救四个来不及逃生的学生,用自己的双臂撑起生存的空间,从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只留给我们一个最后的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在地震的废墟上给人们树立了希望之碑。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刻,铭记这一永恒的姿势。1.讲解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文章。如“爱与责任”。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爱”与“责任”其实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往往衍生责任。如果一个人的责任感强、信仰坚定,他就能够表现出牺牲精神。再如“师德”。作为教师,应该用无限的责任来诠释对事业的执著。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最需要良心的职业,这颗良心就叫师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者,他会用生命关爱他的学生,大爱无疆铸师魂。2.一场地震,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尚情操。谭千秋、张米亚、瞿万容、杜正香、向倩一个个让人闻之心碎的名字,他们都是地震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受到地震创伤的中国人留存于心中的一种感动。他们在地震到来那一刻的抉择,展现了他们对学生深深的爱和自身强大的使命感、责任感,他们在危难时刻的举动说明他们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他们依然是中国孩子们最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对于汶川大地震中值得尊重的逝者,我们不应该忘记。经历痛苦的时候,也在诞生、孕育着美好的梦想。灾后重建,已经在瓦砾遍布的废墟上,崛起绿色的希望。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2)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2.选择关联词填空。如果就无论都不仅而且(1)(如果)迅速跑离现场,(就)有可能安全离开。(2)他讲得(不仅)浅显易懂,(而且)风趣幽默。(3)(无论)是身高、长相,还是学习成绩,她(都)比表妹强。3.阅读题。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坍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去,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压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1)解释词语。匍匐:趴;爬行。诡异:奇异;奇特。庇护:袒护;保护。(2)详细描写她死亡的姿势有什么作用?答:表现了她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孩子赢得生的可能。(3)为什么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答: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小资料生命最后的姿势“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四川工作的湘籍老师谭千秋用生命诠释了这一格言。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的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 当地震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了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了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了。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什么是荣耀!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 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堂思想政治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谭千秋!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在灾难突袭的国土上闪光。你没有强壮的臂膀,却托起了明天的太阳。你没有高大的身躯,却铸造着中华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