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7054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格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格式教案版本: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一、三维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百家争鸣局面下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意义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孟子、荀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首先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接着概括归纳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再运用阐释历史和联系现实的方法理解孔子的主要成就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通过比较法比较孟子、荀子思想异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三、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是谁说的?生:孔子。师:不错,这是记述孔子主要言行的论语里的话。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孔子有哪些成就?生:孔子是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师;回答得很好,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那么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呢?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百家争鸣”与儒家的形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打出幻灯片)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形成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春秋末年。师:对,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一说春秋战国时代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你们可以相互之间讨论一下。生甲: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相兼并,出现了战国七雄。生乙: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生丙:春秋战国时代,许多国家为了争霸都进行了改革,例如秦国就有商鞅变法。师:很好,同学们的发言基本上已经把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说出来了。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具体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4页,然后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简单的概括一下。(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师: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找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生: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阶级关系上是士阶层兴起,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师:概括得很好,这一系列的变化就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文化繁荣局面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就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是经济上井田制走向崩溃。我们知道,在这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现在则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征税,正是反映了这一土地制度的变化。我们也知道在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经济的性质,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的产生。而正是由于封建经济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的变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楚王问鼎”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也听过。楚庄王之所以敢向代表周天子前来慰劳楚军的王孙满询问周鼎大小,正是由于其实力增强,意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想法的表现。正是由于各诸侯王都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的转变。四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关于“子”和“夫子”称呼的由来,同学们可以看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2、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师:“诸子百家”中的“百家”并不是就是说有一百家,而只是一个泛指。汉书艺文志里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下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其主要的流派及其主要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先看书然后完成下面的连线。道家 墨子墨家 韩非子儒家 老庄法家 孔、孟、荀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各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首先是道家的两位代表。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既体现了这一点。老子还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道家的另一代表就是庄子,逍遥游是庄子著作中的名篇,相信同学们也学过了,庄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以逍遥的、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也就是消极避世。墨家的主要代表是墨子。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墨家的创始人,代表作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因而曾一度发展迅速,但到了战国时期就逐渐衰落了。关于儒家的主要代表的思想,我们暂且不谈,在学到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我们再详细介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倡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韩非子的思想中还含有一种进步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3、历史意义师:在这个时代涌现出那么多的思想流派,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家,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最后一段,然后把它划出来。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知道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就是儒家学派,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又有哪些主要成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一生所收的弟子据说有三千多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所以孔子第一个大的贡献就是在教育上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使得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在教育上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还第一个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如孔子的学生冉求和仲由曾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但是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却不一样,对仲由,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其闻斯行之?”而对冉求则说:“闻斯行之”。他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见他的回答不一样,感到不好理解,就问孔子是什么道理,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任人,故退之。”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孔子也提出了一些直到今天仍对我们大有启发的意见。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孔子的第二个贡献是对六经的整理,这一点同学们可能比较少了解到。第三个贡献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关于这一点,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在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生: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师:那么孔子“仁”的思想指的是什么?在政治上有表现为什么?生: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所以孔子的“仁”应是指要爱人,推举到君王,就是在政治上要实行德政。师:不错,答得很好,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首先是要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另一个就是要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的一个主张就是要实行德政,反对暴政,“苛政猛于虎也”的故事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详。2、孟子与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发展者师:我们经常以“孔孟”来并称孔子与孟子,这是因为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同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一位重要代表。战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是荀子,_他吸收了其他学派的长处发展了儒家思想。下面我们先来看两条史料,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他们的主要思想主张,然后完成下列表格。史料一: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史料二: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第一个子目的内容“百家争鸣”的形成。在这一子目里,“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希望同学们回去好好地理解一下。接着我们就学习了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课本第二、第三个子目的内容,在这两个子目里,我们重点是要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主张的异同之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简单易答,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板书幻灯片打出问题副板书副板书幻灯片展示正板书副板书副板书副板书板书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把对应的流派和人物连起来副板书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展示板书副板书打出幻灯片展示史料,让学生完成表格五、板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幻灯片展示正板书)一、“百家争鸣”的形成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A.政治:周王室衰微B.经济:井田制崩溃C.阶级关系:士阶层兴起D.思想文化:“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道家 墨子墨家 韩非子儒家 老庄法家 孔、孟、荀3、“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意义A.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B.奠定中国文化基础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教育: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六经思想核心:仁的思想2、孟子与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发展者 人物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副板书(黑板)一、“百家争鸣”的形成1、社会原因 ( 时代特征) 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历史的大变革时代 改革、变法变化(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初税亩 楚王问鼎“无为而治” 逍遥游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苛政猛于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