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6712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5、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6、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8、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9、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0、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11、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12、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主张君权神授 B阐述宗教哲学 C维护封建道德 D规范人际关系1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4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A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B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C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D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15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色诺芬尼意在A批判教权主义 B突出绘画的多样性 C维护民主政治 D强调人文主义思想16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有惊人的相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A挽救民主制度B强调人的价值C重视道德和教育D恢复旧的礼仪17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图1多利亚式希顿 图2爱奥尼亚式希顿 图3穿高腰希顿的古希腊女人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18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19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20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徳这些思想A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B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C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D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21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C因信称义;天人感应D因信称义;致良知2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3“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通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材料中“这些人”是指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24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25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2、 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4分)27(13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3分)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分)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6分)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3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肇始于16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改革是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通过改革,挽救了陷入危机的基督教,也挽救了黑暗中的欧洲,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郭继荣、白靖宇主编西方文化简史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补充、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高二历史段考答案 12345678910111213CBDCBDADBCACC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DCDCBBBCCBA26.(1)表现: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培养众多人才;重视技艺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分)(2)状况: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新的讲堂制度出现。 差异: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4分)(3)影响:儒家学派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丰富了古代教育理念。(4分)27、(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3分) (2)变化: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2分) 需要: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2分) (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1分) 伦理学:三纲五常;(1分) 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1分)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28.(13分)(1)个人主义就是人文主义。(1分)重要意义: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3分)(2)“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4分)意义: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2分)(3)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3分)29(12分)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角度1:认同。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欧洲民众的神学束缚,传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新教派提出的新的宗教观点,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潮流,为基督教的延续提供了空间。角度2:不认同。宗教改革借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没有直接发展。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和新的政治设计;宗教改革还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战争。宗教改革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虽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但树立了新教的宗教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