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孙菊玲).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6625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孙菊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孙菊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孙菊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孙菊玲)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5课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诗人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数重山(sh chng) 照我还(hun)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1)知诗人:宋,王安石。(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间(jin):隔开,间隔。只:仅仅。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归。3理解本诗的特色。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 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四、作业1总结古诗五读法。2预习游子吟。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具准备: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2解题。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3简介作者。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临行(xng) 密密缝(fng)4识记生字。晖(hi)左右结构。组词:春晖、朝晖、斜晖。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1解题。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轻轻地哼唱。2逐字逐句理解。(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指名读诗。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慈:和善。 衣:衣服。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线:穿针引线。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指名读诗。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临行:快要走的时候。密密:细细密密。归:回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意恐:生怕,担心。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名读诗。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教师补充解释。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心:赤子的心。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2同学相互交流。五、作业1背默两首古诗。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附:板书设计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6课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教学重点:结合重点句子理解词义,谈自己的体会。教学过程:一、导入。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二、学习生字新词。1合作中自学。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1)读准字音:誊写:(tng) 皱眉:(zhu) 分歧:(q) 谨慎:(jn)(2)记住字形:誊、歧、版。(3)理解词义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糟糕:指事物、情况坏得很。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 的事。引入歧途:歧途,指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顶点。三、自由读文,理清脉络。按照不同内容的分段依据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114自然段)主要讲述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第二段(1516自然段)主要讲了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由于爸爸的批评使我学会了修改。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我为自己有这样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而感到幸运。第三段(17自然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声音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体会父母亲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读课文,体会深意。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 的是什么?(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标画语句,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2在小组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3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器起来。”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无法加以改正,长大后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请读第二段。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附:板书设计:17*童年的发现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7课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2、课文的难点是几个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1、“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2.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讲讲自己的看法。(1)“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二、学生质疑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好词好句。教学设计:积累运用五教学内容:积累运用五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示。教学重点:指导体会词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读读背背(一)初读全词,质疑解疑。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词,你有什么问题吗?2学生质疑。(二)理解词意。1析题。“菩萨蛮”,词调名。“书江西造口壁”是这首词的题目。2逐句理解每句的意思。“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从郁孤台下面流过的清江水里,有多少行人流下的泪水呀!“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思是朝西北方向遥望长安,可惜被无数山峦挡住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青山只能遮住视线却不能遮住江河流水,江河水终归要向东流去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黄昏时我正在江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愁,此时又听到深山里传出鹧鸪鸟的啼叫声。(三)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一种怎样的情绪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兴亡的感慨。)(四)练习朗读。出示投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五)指导背诵1组内练习2相互评价3个别展示二、阅读巴甫洛夫很忙(一)读题、解题。1读题,质疑。学生甲:巴甫洛夫是谁?学生乙:“巴甫洛夫很忙”这句话是谁说的?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巴甫洛夫在濒临死亡时正在忙些什么?2简介巴甫洛夫。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著名生理 学家。1904年曾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二)带着学生的质疑,自学短文。1学生自学。2交流讨论。3解疑反馈。学生甲:“巴甫洛夫很忙”这句话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前来探望他的人说的。学生乙:巴甫洛夫在生命濒临消失时,一直密切地关注着自己日益糟糕的身体状况,不断地向坐在他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受。他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珍贵的感性材料。4体会短文带给我们的启示。课文中是如何评价巴甫洛夫这一伟大的举动的?请你划在书中。读出句子,读出体会。文章对巴甫洛夫的惊世做法作了这样的评说:“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无畏”“不是诗篇,胜似诗篇。”5读了短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畅谈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担任小记者进行模拟表演。力求使学生的语言技能清晰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指导如何当好小记者,选好采访话题。教学准备:从电视节目中选录一段采访片断。教学过程:一、播放记者采访的片断,分析如何采访。师生共同总结:语言:(1)语言准确清晰(2)语言简洁精炼(3)语言生动形象(4)语言抑扬顿挫提问:(1)根据对方特点提出问题。(2)根据大家关心的问题提出问题。二、请出校外活动的同学,讲述他们的活动过程。三、小组讨论采访对象及采访的问题。四、每组选择一个代表上前发问,被采访人认真回答小记者的提问。五、全班再次交流:如何把这项活动延伸到课外去。要求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可以写写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习作的字数在四百字以上。写这次作文,首先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课文的阅读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本组几篇课文中写的童年生活,角度不同,但都充满童真童趣,从中能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然后再让学生从说到写,让学生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这样,既能相互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又能激发兴趣,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写的方法放开,不多加限制。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在批改作文时,注意发现学生的有创意的表达,发现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在作文讲评时加以宣传表彰。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