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6591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教学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首先引导学生领会在这首词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然后教师巧设意境: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欣赏视频,“身临”画面。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渔歌子说课稿【说教材】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说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说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说教法】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说教学流程】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4、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教材分析】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学生行为预设: “鳜”容易读成ju ;“箬”的读音容易出错。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检查初读情况。(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交流反馈。(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3.学生写完后交流,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合作,创设情境: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也来对诗和诗吧。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啊,为何不归?(学生回答预设: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修改理由: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走进词人的内心,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诗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此时可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 想想画面(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师:同学们,前面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看课题,一起读一下课题。生齐读:渔歌子。2.了解词牌名: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啊?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渔夫乘着船,在唱着歌钓鱼。生2:我看到了湖上有一个渔夫,钓着鱼,然后唱着渔歌。很高兴。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师: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那么下面啊,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出示课件)大家看,这边是张志和的画像。我来给大家读一下:张志和,唐朝诗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被贬官。从此隐居于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并做了渔歌子五首。据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可见其志并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的安逸、悠闲自得的情趣。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请同学们试着读这首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生:全班自由读。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师:这首诗中有几个词语比较难读,大家来看大屏幕。谁想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1: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箬笠”读的不熟)师:请把“箬笠”这个词再读一遍好吗?生2:箬笠师:谁来再读一遍?生3: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箬笠”一词读的不准确)师:谁来帮帮他?生4:箬笠师:全班一起齐读生全班:箬笠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词语2遍。生全班: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师:相信同学们这遍读会读的更好。谁来读一下这首词?生: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字正腔圆的读一读这首词。生全班: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2.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师:你们知道吗?古诗词最讲究的是节拍和韵律。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把这首词的节拍和韵律读出来。(课件出示)看老师已经把这首词的停顿标画出来了,誰想来试着读一读?生: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师:读的太好了,大家听出停顿了吗?生全班:听出来了。师:是啊,他读的句断气不断。我们再读的时候买也要像他这样。来,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下。生全班: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师:刚才大家吧这首词的节奏的节奏读出来了。我们下面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或者文中的注释,说一说你都读懂了那些内容?说给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好,开始。(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师:同学们都交流完了。谁来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问题?生1:我从“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句读懂了,在西塞山前有许多白鹭在飞。”生2:我“从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中知道了渔夫他戴着箬笠,穿着蓑衣,钓着肥美的鳜鱼。就算刮着风下着雨,也不想回家。生3:我读懂了“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有白鹭飞过,白鹭落在了西塞山旁陡峭的山峰上。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流水静静地流淌着,有几条鳜鱼跳出水面,漾起一条条波纹。师:你不仅读懂了内容还说得这么美。(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师:同学们,别克这首词有短短的27个字,这里面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词。你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2. 师:请睁开眼睛,相信刚才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最深的画面描写下来。(学生拿笔写下自己想象中的画面)3.师:好,我们先写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写的。生1:在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缓缓飞过。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河水静静的流淌着,时不时还有几条鳜鱼蹦出水面,溅起几朵水花。师评价: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写得多美啊。我仿佛也看到了被云雾笼罩的西塞山。你写的太美了,你能把自己想象的读出来吗?生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师:读得慢一点,这样就能把这首诗读的更美了。好吗?再来一遍。生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生2:微风拂过,桃花露出笑脸,美不胜收。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哗的向天边流去。不时的还有几条肥美的鳜鱼跳出水面,泛起层层波纹。这美景就像置身世外桃源。师:你读的也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写的太生动了。你能再读一读吗?生2: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好,请坐。还有谁想来读一下。生3:云雾环绕在西塞山前,一群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粉红色的桃花开的似霞。桃花前的水静静的淌过。不时跳出几条肥美的鳜鱼,激起层层波纹。师: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这句子写的多生动啊。你来读一下吧。生3: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4.老师小结:我相信同学们写的都一定很美。刚才我们在读词的时候通过想象把这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了如此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古诗词非常好的方法。(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大画家呢!如果把他写的这首词看成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里都有哪些颜色呢?生1:白色、绿色、红色和粉色的桃花。生2:有淡淡的天蓝色,翠绿色。因为从这首诗我感觉应该是春天的美景,旁边的树木刚吐出嫩芽,所以应该有翠绿色。还有青色的箬笠。师:你读出了这么多的颜色!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生齐读课文。(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欣赏。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2.配乐吟诵诗词。师: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我给大家配上音乐。指名两名学生朗读师评价: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表情还很丰富,看来他也陶醉在这首词中了。还有谁想来读一读?再指名两名学生朗读(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1.创设情境:师: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生:好!师: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必须归。 生:错了!应该是“不须归”,老师读成了“必须归”。2.换位体悟:师: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1:因为我们不能打扰渔夫的打鱼,如果有声音,鱼儿就吓跑了。师引导:为什么渔夫“不须归”呢?生1:因为渔夫想继续享受这里的美景和清闲的生活.生2:如果把“不须归”改成“必须归”意思就完全反了。虽然是斜风细雨但渔夫依然想继续欣赏这美景继续在这里钓鱼。师小结:渔夫已经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不想回家了。(师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张志和的知音,都很理解他。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刚才同学们通过资料了解到张志和被贬官之后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张志和的哥哥怕他隐居不归于是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下面老师来当张志和的哥哥,同学们就是张志和,咱们也一起来作诗、对诗。师生合作和诗。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呀。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呀,为何不归?生1: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被这里的风景陶醉了,不想回家了。生2: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从这里好快乐呀。生3: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我舍不得回家呀。生4: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我被这里的风景陶醉了,所以不想回家。生5: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早晨出去打渔会听到白鹭欢快的叫声,桃花现在开得正旺盛,鳜鱼也很肥硕,我不能回去。师:这样的生活真是生接:悠闲自得。师:张志和钓的是自由,钓的是清闲。他所留恋的正是这种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师板书:留恋悠闲生活)师:正是因为有如此飘逸清闲的情趣,他才写成了这样的千古绝唱。师:现在我们就是词人,我们面对的就是西塞山前那一片令人陶醉的美景。我们一起来再来吟诵这首词。生配乐背诵这首词。(六)总结学法。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生1:通过看解释、想象。生2:多读几遍这首词,反复朗读生3:了解诗人。生4:想象,查字典。师小结: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和想象画面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古诗词。(课件出示:反复诵读 想想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