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课时2 古希腊的先哲学案 人民版选修4.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6337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课时2 古希腊的先哲学案 人民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课时2 古希腊的先哲学案 人民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课时2 古希腊的先哲学案 人民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2古希腊的先哲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一、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希腊先哲诞生的环境)1雅典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先哲们的诞生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赢得了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地位,并为之带来经济上的繁荣,雅典从此进入黄金时代。(2)伯里克利对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其发展到了顶峰,为雅典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理想的政治环境。2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和振兴希腊城邦的需求呼唤先哲的诞生(1)在伯里克利时代之后,雅典的民主制开始走向衰落。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2)马其顿帝国统治希腊城邦期间,希腊却以自己的文化同化了统治者。二、希腊先哲1柏拉图及其理想国(1)生平出身于雅典城邦一个贵族家庭,曾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后长达12年游历麦加拉、埃及和南意大利,40岁时在雅典创办学园,其著作中理想国影响最大。(2)主张一个理想的正义国家应由各司其职的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理想的统治者哲学家王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应是最具有智慧的人。实现理想国的办法:一是为统治者从小就提供严格的教育,让其掌握哲学的知识;二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过一种集体生活。(3)评价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称做是最早的乌托邦。其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重点精讲柏拉图的主要贡献领域主要贡献哲学提出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政治创作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在理想国中把居民分为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类,提出国王必须懂哲学,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在法律篇中提出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教育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不仅研究政治,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疑难辨析2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1)生平出生于希腊北方的色雷斯,曾在柏拉图学园长期学习,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曾完成百科全书式的著述。(2)主要贡献教育方面:建立自己的讲坛,经常与学生边散步边讲学,被称为“逍遥学派”。科研方面: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对知识进行归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提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思想。哲学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彻底自我实现的人,是善人,也是幸福的人。政治方面: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公民依托于城邦而存在;在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3)历史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其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教材互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他把希腊各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分为六种,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及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岳麓版)疑难辨析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1)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2)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深化探究探究点1柏拉图的理想国材料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柏拉图全集第二卷思考(1)据材料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2)柏拉图为何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答案(1)关系:政治家应首先是哲学家,即统治者由哲学家担任。目标:建立理想国。(2)原因:柏拉图认为,只有统治者具有智慧的美德,掌握了治理国家的知识,才能使国家实现正义与安宁。而哲学家拥有各方面的知识,最有智慧,懂得正义和善,所以,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探究点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材料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为后世借鉴。思考(1)据材料说一说其教育主张中的积极因素。(2)据材料与所学说一说他发展教育的目标。答案(1)积极因素:教育的政治性,重学前教育、内容丰富、男女教育机会平等。(2)目标:培养政治家、立法者,以间接实现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探究点3亚里士多德材料一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古希腊柏拉图:书札材料二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思考(1)据材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所学,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上述主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答案(1)主张:两个哲学家面对雅典城邦的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解决困境的设想。柏拉图提出了让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统治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人应当追求公平与法制,实际上提出了法治学说,体现了他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2)背景:雅典城邦经济繁荣,民主制发展到顶峰。伯里克利时代后,雅典民主制走向衰落,面临一系列危机。雅典哲学高度发展。课堂小结随着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外战争的胜利,其哲学也达到了它的顶峰。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论述了正义理想国家的构成和实现条件,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城邦的动物”,政治上主张实行中产阶级执政的民主制,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下列答案中柏拉图会同意的是()A道B理C理念D物质答案C解析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在他看来,理念先于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源。2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答案A解析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时代实行民主制,而他的主张更接近斯巴达的贵族制。3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A英语中的许多词来自希腊语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C“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阿卡德米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这充分说明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的深远。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C温和的民主派D激进的民主派答案C解析“中庸”反对的就是过度和不及,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带有“激进”,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5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从“物质受形式的支配”等内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6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深思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马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两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请完成:(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同时进行正确引导。(2)尊师但不盲从,甘愿追求真理。说明:为了追求真理,他敢于挑战权威,甚至反对恩师的观点,他曾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启示:既要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学习思考1提示(1)小国寡民的城邦需要调动所有公民的参政积极性才能生存发展;(2)城邦公民的长期斗争;(3)发达繁荣的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4)梭伦、伯里克利等人的民主改革推动;(5)城邦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等。2提示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全知的人,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有全知的人,也需要有各种专能的人。3提示是理性使人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理性成了人的本质,因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自我测评1提示国家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即智慧的统治者(已接受哲学训练或哲学家)、勇敢的武士和自制的劳动者,当这三个等级在国家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整个国家便具有了正义的美德,这样的国家便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设想虽然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但有其合理之处,如要求社会的合理分工,强调社会的和谐有序,统治者应该有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懂得正义与善、一心为公等。2提示人除了感觉、繁殖等基本功能之外,还会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能探求知识。同时,人还能理智地约束欲望与激情,追求道德完美,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一、选择题1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D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是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论述,A、B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D项说法过于偏颇;C项符合题意。2“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说这话的人应是()A苏格拉底B孔子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是“哲学王”,由此判断是柏拉图的观点。3古代先哲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遗产。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A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C柏拉图人是万物的尺度D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答案C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主张。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A生物学B逻辑学C伦理学D生理学答案B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5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都看做是至高的美德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ABCD答案A解析关于“中庸”的标准,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不会是以“正确的理性”为标准的,排除含的选项。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他们虽然一起出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因此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工匠身上加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属于一类,虽然父子相传,但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后代的护卫,要他们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所混合的是哪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灵魂里混入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排在农民工匠之间;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它,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要知道,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理想国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柏拉图的阶级划分有什么特点?是否在宣扬血统论?(2)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体制?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答案(1)特点: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柏拉图的阶级划分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并非宣扬血统论,因为他主张“护卫者”要根据具体人的实际能力来确定他属于哪个阶级。(2)社会结构: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体制: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武士担当对外御敌、对内保民之责,要有勇敢之德;劳动者从事各种生产,要有节制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原因: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了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哲学王”的思想最终成为乌托邦。7阅读下列材料:在阿卡德米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同柏拉图对话,但师徒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却不尽相同,例如,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柏拉图认为,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识中有错误,但也有真理成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一个什么哲学问题?各持怎样的观点?(2)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答案(1)讨论物质与意识(精神)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着理念(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2)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上决不盲从,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他的名言。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概括回答;第(2)问应围绕“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分析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