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6002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四、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二、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三、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指名书写生字。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2、指名读。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4、学生描红,临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一、复习1、齐读课文。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五、作业:1、补充习题第10课。2、复述课文。蔡雪琴 课前思考:借鉴处: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我的教学设想:在展开课文主体部分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细化一下: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出示:9、11节-“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指名同学来读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现在,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学生用示意图表现。(2)妙在少年注意等待时机黄主勤 借鉴处: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我的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吴王深受启发的一句话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悠闲、自由自在 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喝薄雪芳 课前思考:借鉴处: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修改处: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自由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意思。2.理解三个“其”。3.找找哪句话生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齐读。4.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哪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齐读。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喝 捕 啄 射 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王琴 借鉴处: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我的设想: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4、交流:(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