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5789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二、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探索调整主要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西方模式(美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特点(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考纲展示考点归纳真题举例考情分析(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考点经济大危机对影视艺术的影响xx全国卷,T34(1)从命题内容看,近几年高考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关注较多;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2)从命题特点看,以材料型试题为主,突出对史料所承载信息的解读,着眼于对具体史实的全面阐释,且注重从经济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角度进行考查;主要通过重现历史场景来设置情境,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理解。另外,还侧重从横向联系的角度考查相似的事件,如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等;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对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2)罗斯福新政考点1胡佛干预经济措施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考点2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xx全国卷,T31xx全国卷,T3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福利国家”制度xx全国卷丙,T40(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点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考点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80年代改革的比较xx新课标全国卷,T32xx全国卷,T34xx全国卷,T35(5)“斯大林模式”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xx全国卷甲,T34xx全国卷,T34xx全国卷,T33xx全国卷,T35(6)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近五年未考查注意联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备考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xx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2(xx高考全国卷,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1(xx高考全国卷,T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胡佛政府的某些措施被罗斯福新政所借鉴,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作答。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悖;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愿减少耕地”,故C项错误;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2(xx高考全国卷,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3(xx高考全国卷,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材料指出“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项错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1(xx高考全国卷,T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2(xx高考全国卷,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3(xx高考全国卷甲,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选B。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要求,排除。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xx高考全国卷,T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解析:选C。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0题) (xx高考全国卷丙,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第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_解题依据答题要求答题范围答题指向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共同目的;救济方式的异同定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第步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 _答题指向分层信息主旨提炼答案组织共同目的材料一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明“收孤苦无靠者”;清“高龄老人养赡”“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穷读书人”救济老、孤、贫、穷等弱势群体材料二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安定社会“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救济老、幼、穷等弱势群体救济方式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以政府为主导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异: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明设“养济院”、清设“栖流所”国家设置救济机构“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规定”法律保障,政府主导“灾荒老人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社会救济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材料二“教养院”“贫民习艺所”国家设置救济机构“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法律保障,政府主导在家接受救济,寄养,教养院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救济和惩戒并行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异: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第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_解题依据答题要求答题范围答题指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发展(比较)定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第步套模板,概括归纳 _答题指向来源英国近代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答案组织发展(比较)材料二济贫制度无所学知识无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答案:(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变式训练】(xx桂林、崇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遗属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从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到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背景,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得出新中国成立,政局相对安定,据材料二“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得出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据材料二“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部分民众极度贫困,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78年后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低而且时间晚;第二小问英国背景,据材料一“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得出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据材料一“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结合所学英国工业化进程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据所学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得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据材料一“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结合所学得出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材料二“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遗属等方面的保障”得出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据材料一“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材料二“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得出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据材料一“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材料二“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得出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材料一“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材料二“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得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得出。答案:(1)背景:中国:新中国成立,政局相对安定;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极度贫困,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社会保障事业起步低而且晚。(任答三点即可)英国: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任答三点即可)作用: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专题过关检测(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解析:选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无视意识形态的差异,表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2(xx蚌埠一模)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解析:选A。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3(xx茂名一模)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解析:选A。题干中提到“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4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选A。图一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二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5(xx蚌埠质检)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第四章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第五章阻碍农业发展第六章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第七章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第八章干预金融第九章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第十章奇高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解析:选C。材料中涉及对商业、农业、工业、金融、公共计划等各个国民经济领域的干涉,且是对这些新政效果的否定,故C项正确。6(xx焦作高三模拟)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解析:选C。“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是断章取义,不能体现“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故A项错误;“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与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既要干预,又不能过分干预,故C项正确;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7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解析:选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的一项措施,此措施是在坚持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81931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450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有大量外国专家参与,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苏联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苏联国际地位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西方专家在苏联工作,不能表明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是指对外投资设厂,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在苏联建立工厂,故D项错误。9如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选C。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10“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是全民的国有财产。”“富农和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都不准加入劳动组合。”“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这说明斯大林体制实际上()A长期执行行政指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在短时间内迅速推进了工业化D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解析:选D。题干材料说明斯大林只是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根据当时苏联的国情进行灵活变通,故选D项。11(xx德州模拟)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选B。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制,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12(xx吉林五校高三联考)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解析:选D。材料“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全盘否定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历史,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3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10分)解析:(1)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一党制政治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以及对教育和文化传媒的控制,都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2)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体制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3)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萧条前金融危机前19191929年1980xx年新兴产业收音机销售额由4 500万美元增加到8.42亿美元金融地产业占GDP份额由15.1%上升到20.7%汽车产量由150万辆增加到540万辆信息技术产业占GDP份额由3.9%上升到8.7%建筑业产值由120亿美元增加到540亿美元商业、服务业占GDP份额由6.2%上升到12.1%传统产业农业衰落,出口肉类价值下降88.9%;出口小麦价值下降33.3%;农场破产率由6.4%上升到17.7%;煤炭、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不同程度下滑制造业占GDP的份额由20%下降到11.6%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历史系编20世纪世界史 以上表格描述了产业变革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请你选择其中可对比的某些数据予以分析探究。(12分)(要求: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探究,事实无误,知识正确,逻辑严密,并且得出历史启示。)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都存在着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因此本题重点需要阐释说明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阐述部分需要说明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了什么,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了什么,最终得出启示,即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答案: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示例一:1980xx年,金融业的上升,制造业的下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示例二:19191929年建筑业的上升,农业的衰落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利用知识进行分析示例一:金融业上升,虚拟经济膨胀,金融投机盛行,金融风险增加,xx年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业首先引爆的;传统制造业的下降,造成大量失业,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加剧社会的恐慌。示例二:建筑业上升,房地产业兴旺,推动购房消费及相关的贷款业务,金融风险上升;传统农业衰退,农业劳动力失业大增,已潜伏危机,当股市泡沫无法支撑时,全面经济危机爆发。历史启示示例:以上分析可见,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