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57798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2通过分析典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之省略句技能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目标理解“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知作者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知背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题记。知常识1筼筜谷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3胸有成竹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都画得十分出色。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的竹子。他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他高兴了就挥笔作画。转眼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完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房。画上是几竿新生的嫩竹,靠近主干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有一只猫正抓着玩呢。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有人问文与可画竹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竹子,每当我画竹子时,竹子的样子就在我心中出现了。我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竹子摆到纸上罢了。”4文同与苏轼苏轼与文同齐名,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画竹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援之以法。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苏轼信札。苏轼除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诗:“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案。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苏轼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一、通假字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去世2少纵则逝矣 少通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古义:看重今义:价值高2吾将以为袜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连词,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三、一词多义1熟执笔熟视副词,仔细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形容词,熟练2语今语士大夫动词,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名词,说法3过不学之过也名词,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动词,经过4遗与可以书遗余曰动词,寄给小学而大遗动词,丢弃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名词,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遗留的 5间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名词,隔阂彼节者有间名词,间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形容词,秘密地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副词,顷刻间至军中介词,从小路6许月落庭空影许长代词,如此的,这样的许之,夜缒而出动词,答应,允许潭中鱼可百许头数量词,表示大约的数量塞上长城空自许动词,期望7以以追其所见连词,表目的,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介词,把8为以为口实动词,作为,当作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动词,成为,变成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动词,做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慎勿为妇死介词,为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给,替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9乃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副词,竟然乃见其所欲画者连词,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词,是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余因而实之实:证实(2)名词作状语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蜩腹:像蝉破壳蛇蚹:像蛇腹长鳞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2动词作名词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萌:幼芽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初不自贵重贵重:以为贵重4数词作动词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一:统一,一致五、文言句式1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四方之持缣素而请)之人”)2状语后置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故画竹,(于胸中)必先得成竹”)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故凡(于中)有见而操之不熟者”)足相蹑于其门(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足(于其门)相蹑”)3宾语前置初不自贵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即“初不贵重自”)4省略句吾将以为袜(“以”后省略宾语“之”)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以”后省略宾语“之”)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被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五种:(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例:吾佐戎(于)徐州(祭十二郎文)(5)省略兼语。例:遂命酒,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一、了解行文脉 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中属于苏轼“画竹”观点的一句是(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B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C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D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解析:选B A项是一般人的画竹法,作者持批评态度;C项是子由对与可说的话;D项是作者说自己心到而手不到。2下列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C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D在作者看来,弟弟子由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解析:选D “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错,原文有“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说明作者已经学到文与可画墨竹的艺术技巧。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解析:选B A项是侧面写文与可的画为人喜爱和贵重;C项是文与可与苏轼的玩笑话,可见二人感情深厚;D项是文与可对画的评价。4下列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绢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认为这些缣素就是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B文与可离开洋州,回到了京师,而这时苏轼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C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就是在徐州时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D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解析:选A 文中“吾将以为袜”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吾将以(之)为袜”即“拿它们做袜子”意。此处“以为”不是认为的意思。三、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5下列对本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作者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而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写成了这篇文章。B作者晾晒书画已是七月七日,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可见二人感情非常深厚。C苏轼引经据典地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D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作者在本段解释前文写趣事缘由。运用了以悲衬乐的手法,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解析:选D 应为“运用了以乐衬悲的手法”。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它虽然写得随意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2说理形象,富于理趣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3以谐衬庄,以喜衬悲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绢”“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才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素材主题实 践 课内提炼实践出真知“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苏轼重学习、重训练且重触类旁通的实践观。看得出苏轼极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表面上的“心识其所以然”,也摒弃“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眼高手低。简单数语,便点明躬亲操行与勤恳练习的重要性。由此联想到欧阳修卖油翁的点睛之笔,“无他,唯手熟尔”。绘画、写诗、作文,乃至于其他事务,只有躬于实践、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就。课外延伸1艺人当仆人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今南京)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那时叫梨园弟子)。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千里之外的京师投到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宰相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形神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为马伶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2名言警句(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3)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5)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点拨苏轼由画竹触类旁通,想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马伶深入生活,甘当仆人,才使得演艺大进。可见,实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也许B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C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D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亡失解析:选A 许,如此的,这样的。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选D 都为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然而;B项,连词,来/介词,把;C项,代词,指节、叶/代词,指“轮扁斫轮”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初不自贵重 B而心识其所以然C吾将以为袜 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解析:选D “口实”为“话柄”。A项,“贵重”古义为“看重”,今义为“价值高”;B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D足相蹑于其门解析:选B 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口实”,即把这当成话柄。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2分)译文:当时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2)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2分)译文: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它的意蕴罢了。(3)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2分)译文: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灵壁张氏园亭记苏 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 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蔬可以饱邻里 饱:馈赠B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C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D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退:后退解析:选D 退:谦退,谦逊。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C.D.解析:选C 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代指灵壁张氏园;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8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解析:选A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再联系语境、句意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可得出答案。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B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C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D文章开头的描写极力渲染张氏园亭的独奇,说明它为张氏一族“闭门而归隐”提供了佳处;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则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论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解析:选C “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题中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3分)译文:园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2)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4分)译文: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官场(隐居)。(3)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译文: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官场(隐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没有不适合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逊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三、语言运用(10分)11生活处处有哲理,请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体现你的哲思。每处不超过20字。(6分)远与近:看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所以,有些事物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抓与放: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所以,_。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_。前进与后退: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幸福与不幸: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己不幸;而_。答案:示例:如果肯放手还能选择别的东西 人生上坡要自谦些,下坡要自信些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他不知道自己幸福12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4分)答: 解析:先仔细阅读图表,理清图表内容,搞清“听”“说”“读”“写”的关系;再根据题目要求“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的答题要求。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