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5760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课 前 预 习【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弊端日益暴露。2措施: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 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 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工业方面:将部分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 等权力;尝试推行“ 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思想意识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失败原因:改革在 没有实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 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 ,具有很大的 。4教训:改革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的束缚。改革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而应实事求是,稳步前进。不要全盘否定领袖和历史,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经济方面: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 的限制等政策。工业上:推行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 。2结果: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 。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3原因:1975年以后,与 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4.教训:改革必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地分析和判断。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措施:经济方面:初期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对 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 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 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 经济存在。政治方面: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3结果: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4教训: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预习自测】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余粮收集制度 D粮食税制度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6.57.85.74.33.6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长期争霸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 B C D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课 中 探 究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 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选做题】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课 后 拓 展1.(xx枣庄模拟)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2.(xx江西师大附中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3.(xx诸暨模拟)赵楚在停滞的年代中写道:延续18年的“”式庸人政治,因其停滞的时代特点,被称为“20年核冬天(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式庸人政治时期出现的现象是()A.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合并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C.苏联与美国势均力敌 D.大肆批判社会主义制度是“官僚专制”4.(xx武汉模拟)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5.【选做题】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知识体系构建】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参考答案)【预习自测】BBDBA 【课中探究】1、(1)从1932年的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4分)(2)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6分)(3)贫富分化加剧问题。(4分)主要原因: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其他收入增加,如股票收益等;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收入增加,普通职工收入相对下降;由于财政不堪重负,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6分)【选做题】2、(1)阻力:企业主。(2分)措施:强迫烟煤矿等企业主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法,遵守公平竞争规则。(4分)(2)指的是人民革命(或工人运动)。(2分)说明:危机期间盲目竞争和劳资纠纷,可能会导致人民革命,摧毁民主制度。(4分)(3)不同意。(2分)看法:罗斯福限制和约束垄断资本家,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扩大就业机会,从根本和长远来看,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垄断资本家的利益。(6分)【课后拓展】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美国工人工资水平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率的增长。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2.【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的“除苏联以外”“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信息都是对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3.【解析】选A。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关税大战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故选A。【变式备选】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客观背景是()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解析】选D。由材料中“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等信息可判断,当时日本大举侵华与经济大危机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4.【解析】选D。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只不过这种干预是被迫的、局部的,没有从总体上改变他“自由放任”的总经济思想。5.【解析】选B。在罗斯福新政以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所谓政府只是“守夜人”,主要职责是管好钱、用好钱,罗斯福讲话的主旨是要改变这一传统政策(暂时背离公共秩序的那种正常平衡),立足点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平衡的调整,故选B,A、D是目的,C是具体措施之一。6.【解析】选B。由“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可判断,该措施强调给工人以就业机会,使其自食其力。故选B。7.【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所以“蓝鹰运动”只是第一步,不可能是核心,排除A。“蓝鹰运动”并不是国有化,也不是社会保障措施,排除C、D。“蓝鹰运动”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B正确。8.【解析】选B。材料大意是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渡过经济危机,均符合题意。此时期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故不正确。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参考答案)【预习自测】1.【解析】选A。从图片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其直接原因是战争破坏使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必须实行宏观调控。B、C、D都不是直接原因,故选A。2.【解析】选C。“美国联邦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属于政府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3.【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人民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A、C、D与材料不符。故选B。4.【解析】选A。由“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可知,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B、C、D均与材料无关。故选A。【变式备选】(xx广东百校联考模拟)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解析】选B。“自由社会”显然指资本主义社会,“帮助穷人”就是“保全富人”,即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B正确;A、C、D均与材料不符。【课中探究】1、(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转入经济建设和经济复兴的要求;现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6分)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立法保障、政府作主导。(4分)(2)弊端: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滋生腐败;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失业率上升。(4分)(3)问题: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健全法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就业,减少失业人数,提高劳动积极性;建立多元多层次保障制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福利制度应符合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6分)【选做题】2、(1)观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民主、自由的权利和经济发展。(3分)原因: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势力在国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分)目的: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行政长官的特权,遏制一些民族地方势力的分离倾向,维护俄罗斯的统一。(2分)(2)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即成为一个联邦国家。(2分)区别:普京主张的是“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即在不引发大的社会变动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强调遵循“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家调控的自由社会经济体系。(3分)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由国家控制生产,控制产品的调配。(3分)(3)金融寡头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可以左右俄罗斯高层的决策,这样就可能妨碍普京建立强大国家政权的进程,成为左右俄罗斯经济振兴的障碍,因此要保持决策的正当规范就必须清除寡头势力。(5分)【课后拓展】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在民生方面的措施。“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工人和黑人等”选民都是社会下层民众,建立福利制度和以工代赈对他们都有益;调整农业和复兴工业分别符合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都正确。2.【解析】选D。由材料中“必须有计划”“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可知,作者主张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故选D。3.【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D符合题意。4.【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未根本上突破,C不符合史实。5.【解析】选B。由“各种税收加在一起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6%”可知,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是建立在高税收基础之上的。故选B。6.【解析】选D。两次改革都是国家面临危机时出现的,其中罗斯福新政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A、B、C不是两者共同点。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答案)【预习自测】12345678910DACCDCCCAB【课中探究】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选做题】2、(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4分)。(2)计划经济体制(1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1分)。(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3分)。如: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由: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课后拓展】1.【解析】选C。由材料中“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可知,其做法脱离实际,具有盲目性,C最符合题意。2.【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该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3.【解析】选C。由材料可看出,该时期注重军备竞赛,社会发展停滞,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C符合史实;A、B、D均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无关。4.【解析】选C。A“完全放弃”说法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B;D与题干无关,题干所问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故选C。5.【解析】选D。题干中的三个事件都是经济发展战略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实事求是的产物,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