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51580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检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4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响,以呜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A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 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一次革命”C 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 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5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6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7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9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C农民弃农经商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10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1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12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5年政府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美国( )A 不利于贫富差距缩小 B 注重维护富人的利益C 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D 导致国家财政出现困难13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4有思想家揭露道学家是伪君子,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该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是( )A “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佛其能。” B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15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后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 B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C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D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16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17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18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19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20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21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22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2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24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25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关于赎取份地后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农民获得“解放”时赎取的份地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B 农民交纳赎金六个月后获得宅边园地的所有权C 赎地农民必须按一定比例交付赎金D 农民交纳的“赎地费”大大低于当时的实际地价二、材料分析题(共三大题,其中26题20分,27、28题各15分,共50分)26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第四章法国大革命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版)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一)优势的基础第十章科学革命第十一章工业革命第十二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国革命三、启蒙运动四、美国革命五、法国革命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1) 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5分)(2) 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5分)(3) 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2分)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28(15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4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2分)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6分)(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3分)高二级历史寒假作业检测答案1-5:DDCAB 6-10:DABCB 11-15:CCBAC 16-20:DBBBD 21-25:BBACD26.(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5分)(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5分)(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10分)27.(1)特点:政府开放的口岸日益减少;由双向贸易转向单向贸易;政府加强对贸易的垄断和控制。(5分)(2)变化: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2分)影响: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8分)28.(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4分)(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2分)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6分)(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