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宁)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5038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宁)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豫宁)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豫宁)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第13课 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2.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2)会稽()(3)修禊() (4)清流激湍()(5)流觞() (6)游目骋怀()答案(1)u(2)kui j(3)x(4)tun(5)shn (6)c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写出下面通假字及意义虽趣舍万殊:_答案通“趋”,趋向,前往。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是日也古义:_今义:形容词,对,正确(跟“非”相对)。(2)茂林修竹古义:_今义:修理,整治。(3)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信可乐也古义:_今义:书信。 (5)向之所欣古义:_今义:方向。(6)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序在第二的,副的;质量差,品质差。(7)及其所之既倦古义: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语。(8)曾不知老之将至古义:_今义:曾经。(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文雅。答案(1)代词,这。(2)高。(3)用来 (4)实在。(5)过去。(6)近旁,旁边。(7)等到。(8)竟然。(9)这次集会的诗文。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修(2)致(3)期(4)次(5)集(6)临答案(1)动词,治,从事某种活动/形容词,高/形容词,长(2)名词,情趣/动词,得到/动词,表达(3)动词,会合/名词,限度/动词,约会/名词,古代丧服的名称(4)名词,近旁,旁边/动词,编排/动词,驻扎(5)许多文章或诗歌编辑在一起,形成一本名词,书/动词,聚集/动词,停留(6)动词,面对/动词,至、到/副词,将要、快要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足以极视听之娱:_(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3)曾不知老之将至:_(4)引以为流觞曲水:_(5)所以游目骋怀:_(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7)齐彭殇为妄作:_(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答案(1)副词用作动词,穷尽,尽享(2)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有贤德的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境(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5)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放纵;骋,使开畅(6)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齐(8)数词用作形容词,一样,相同5.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2)虽(3)于(4)以(5)所以答案(1)与“所”连用,指所达到的情景、地步/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2)连词,虽然/连词,即使(3)介词,在/介词,对/介词,到(4)介词,把/目的连词,用来/介词,因(5)用来,带有名词性/的原因6.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3)当其欣于所遇:_(4)亦将有感于斯文:_(5)晤言一室之内:_(6)引以为流觞曲水:_(7)死生亦大矣:_答案(1)定语后置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7)判断句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文:_(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答案(1)人们彼此相处,很快就度过一生。有的发自内心,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把情怀寄托在所喜好的事物上,不拘形迹,放纵逍遥。 (2)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的结局。 (3)(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不经的,把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是凭空编造的。 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课外名句有关“生死”的名句(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法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二、背景展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结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三、文学常识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2.禊事:古代习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文白对译但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蒙蔽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1)在图示中“记叙、抒情、说明”后的空缺处分别填上相关内容(每个空格限四个字)。(2)在最右边的空缺处分别填上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字。答案兰亭盛况人生感慨作序目的乐悲1.本文是一篇书序,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文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答:_答案(1)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和本书的意义。(2)死生亦大矣。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答:_答案文章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淡雅”的特征,阴历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3.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答:_答案(1)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想到人生苦短,不禁“痛”从中来;接着作者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慨叹死生的重大意义,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有致,情真意切。(2)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是敢于直面人生、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4.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答:_答案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流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我也认为,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满;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答:_答案(观点一)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观点二)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情绪,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景物描写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技巧点拨我们如何才能让景物描写有更有特色呢?第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刻画。第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第三,展开合理想象。第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迁移运用请你写几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不少于300字。答:_答案(示例)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运用示例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2.课外素材史铁生:在死神眼下笑看生死史铁生21岁因冰雹冻雨,致双腿残疾,后来又不幸患上尿毒症。59年的生命历程,他近40年在轮椅病榻上度过。他的生命总徘徊于泥沼,踯躅于低谷。坏掉的肾脏全靠透析维持。常年的透析,无穷尽的针刺,血管成了蚯蚓状,躯体犹如蜂窝。但残酷的病魔没磨灭其意志,困苦的生活未困顿其精神,史铁生不懈地读书、思考、写作,始终坚持、坚守、坚忍不拔。他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和悲壮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里提取幸福,从虚无里创造意义。”有坚韧壮行,生命怎能不挺立挺拔?他达观到超脱,指引自己的人生路径:“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的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选材感言数十年间,史铁生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了绝望而迷茫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沉思想。在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病隙碎笔中,他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人生问题,这些关于生死、关于生命、关于生活的透彻思考,都是他留给文学界和读者的精神财富。他的写作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思考的东西有很多,他作为一个残疾人,远比健全人思索得更宽广、更透彻。他超脱,但关注现实,关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祝勇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同朋友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一篇兰亭集序。1 600多年后,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那年春天的明媚。东晋时代的郊游,畅饮,酣歌,书写,都变得轻快起来,少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曲折和吞咽,连呼吸吐纳都通畅许多。王羲之到了兰亭,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或者说,就在王羲之仕途困顿之际,那份从容、淡定、逍遥,正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等待着他。曲水流觞式的风雅,让后世许多帝王将相艳羡不已,纷纷效仿,而王羲之最向往的,却是拯救社稷苍生的功业。他曾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但官场的浑浊,容不下一个清风白袖的文人书生。他,入世,却不按官场的既定方针办,他不倒霉,谁倒霉呢?果然,王羲之被官场风暴,径直吹到会稽。离开政治漩涡建康,让他既失落,又欣慰。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却离自然越来越近。和朋友们相约雅集的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有的刀光剑影都被隐去了,岁月被这缕阳光抹上一层淡金的光泽。唯有此时,人才能沉下来,呼应着自然的启发,想些更玄远的事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从这文字里,我们看到王羲之焦灼的表情终于松弛下来。我们看见了他的侧脸,被蝉翼般细腻和透明的阳光包围着,那样的柔和。他忽然间沉默了,面对天地自然,面对更加深邃的时空,他对生命有了超越功利的思考,那份快乐自不必说,而他的忧伤,则是缘于这份“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人的生命,就如这暮春里的落花,无论怎样灿烂,转眼之间,也会消逝得无影无踪。死亡是对生命最大的限制,在这个限制面前,王羲之潇洒不起来。兰亭集序里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集序寥寥三百二十四字,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唐太宗痴迷于兰亭集序,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人生的大悲慨,触及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就是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唐太宗以他的自私,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带走了,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的叹息中而不能自拔。但人们依然想把它“追”回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追”,那就是临摹。历朝历代,太多的书者,都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临摹阵营中,他们密密麻麻地站在一起,仿佛依次传递着一则古老的寓言。但这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复制中,渗透进自己的风格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于是兰亭集序借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反反复复地进行着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公元6世纪的一天,一个叫周兴嗣的员外侍郎接到梁武帝的圣旨,要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 000个字,编纂成文,要求是这1 000个字不得有所重复,周兴嗣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任务,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样的文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琅琅的诵读之声,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每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起始阶段,都会与那个遥远的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必修课,贯注到中国人的生命记忆和知识体系中。兰亭集序,一页古老的纸张,就这样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链条,在岁月的长河中环环相扣,从未脱节。在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兰亭集序早已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艺术体系。它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有机体,有着超强的生长能力。兰亭集序的流传过程,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王羲之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使一纸兰亭集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集序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的韵脚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集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摘自祝勇故宫的风花雪月,东方出版社出版)读后启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人们一般从文学及书法的角度来探讨其魅力与意义,本文虽然也大略谈及了兰亭集序文本中所透露出的生死观,也简要梳理了这幅书法作品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但此文的重心并不在此,本文以此为介质,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成长、蜕变及新陈代谢的过程。王羲之用兰亭集序表达出自己对生死的深刻认识,他的思考引发后人对人生的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感受和时代审美,使这种思考延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能跳出一般人看待兰亭集序的思维窠臼,从大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这篇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体现出了作者的匠心独具。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二友善1.名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北宋张载正蒙乾称译文百姓,都是我的兄弟姊妹;万物,与我都是天地所生。解读张载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发扬儒家的仁义修身等思想,主张将自我的完善与对社会的使命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的人生理想,为后世所推崇。正蒙是张载用以阐述哲学理论的著作,其中乾称中的部分文字,通过阐发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强调了仁爱的培养要从个体向家庭推广,并进而影响社会。这篇文字被张载刻在其教育学堂的西面墙壁上,因此又称西铭。在他看来,天地万物既然是一体,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应当相互友善对待,相亲相爱,这样才是天地的本来状态,人类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对之有所继承和发扬。2.名句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室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幼仪杂箴二十首柱铭译文和善良的人交友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心存善念的人家族能够和谐安宁,做善事的人子孙能够繁衍兴盛。解读明代大学者方孝孺,因为卷入了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争夺,成为政治牺牲品,被夺取政权的朱棣“灭十族”,制造了当时的大惨案。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权更替中坚决拥护朱允炆的“正统”信念,正是由儒家思想的道义观所决定的。胡适先生曾高度评价:“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为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认为好人会有好报,虽然他的人生结局悲惨,但他的美名传扬千古,“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正是善良的终极价值。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 解析A项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代词。C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因为。D项“所”与后面的“以”合成一词,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所”为助词,与动词“遇”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答案D 解析A项“一”“齐”均为意动用法。B项“游”“骋”均为使动用法。C项“贤”“少”“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内心的想法。今义:抱在怀里;胸前。C项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古义:它(曲水)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4.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句)B.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短语后置句)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后置句)D.当其欣于所遇(定语后置句)答案D 解析应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即“于所遇欣”。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兰亭集序中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的句子是“_,_”。(2)文中写人们的情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对曾经所得到或喜爱的事物产生厌倦进而产生感慨的句子是“_,_”。(3)文中论述“把生死视为等同、寿夭看做一样本就是虚妄荒诞”的观点的句子是“_,_”。答案(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殊:不同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原因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诵读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答案C解析临:面对。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C.以其无礼于晋 D.皆以美于徐公答案C解析C项与所给句子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拿,用。B项连词,表目的,来。D项认为。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岁在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这一年是东晋穆帝确定“永和”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文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句。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曾活到八百岁,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了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答案D解析并没有规定该活动时间必须是“暮春之初,癸丑之日”。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译文:_(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_答案(1)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2)借以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答案C解析“会稽”是地名,不可以断开,排除A项。“居郡境”意为居住在郡内,为动补结构,不可以断开,排除B项。“洒扫而待之”意为打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如此者累年”意为这样过了多年,故应在“之”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西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使书写变得简便。B.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苏轼被称为苏东坡等。C.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D.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答案B解析韩愈的宗族原本是出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望族,故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东坡”是苏轼的号。二者都不是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女婿。B.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终老于此的念头。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D.王羲之与王述感情上不合,等到王述得到显要职位后,王羲之先是请求朝廷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后来又称病离开了会稽郡。答案D解析“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错,原文“求分会稽为越州”意为请求把会稽划分到越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译文:_(2)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译文:_答案(1)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2)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晋元帝渡过长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还特别擅长隶书,被称为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惊龙一样强劲。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啊!”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王羲之向来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多名士都住在这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推崇,就像这样啊!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应该居于前列”。又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就有很好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非常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在会稽任职,因为母亲去世,就居住在郡内为母亲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而且他只到王述家吊唁过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连忙打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这样过了多年,而王羲之终究没来拜访,王述因此非常怨恨他。等到王述做扬州刺史,在前去上任之前,整个会稽郡都转遍了,唯独不去拜访王羲之。等到王述得到显要的职位,王羲之以做他的下属为耻,于是派遣使者到朝廷,请求把会稽划分到越州。使者言语不当,深为当时的贤人所笑。王述后来到会稽郡考察,对其刑律、政令都要考核,主簿疲于应付。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称病离开了会稽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