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987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壅防百川,各以为利诸侯会盟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堤防修筑由各自为政变为盟约统一规定,对堤防修筑的统一管理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从春秋时期的客观发展趋势看,国家统一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诸侯争霸一般表现为争霸战争,材料未涉及此类信息,故A项错误;堤防修筑虽然有利于农业发展,但“以农立国”无法解释盟约统一规定堤防修筑的问题,故B项错误;“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壅防百川,各以为利诸侯会盟”,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即国家分裂走向国家统一,结合堤防修筑的统一管理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分析,即可得出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答案】C【解析】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项错误;D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3. “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A. 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B.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C. 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D. 官僚政治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贵族政治,故“宰”和“相”是封建贵族的家臣;秦汉以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故贵族的家臣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宰相制度起源的问题,而是官僚政治的发展,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故D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家臣、私臣执政官”的变化,前者可以理解为血缘贵族的政治特点,后者可以理解为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物,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正确判断。4. “(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B.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监督地方郡国官员的“六条”范围内的行为,对其它正常的行政权不干涉,故A项正确;刺史监督地方郡国官员,不是监督丞相,故B项错误;“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也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学生应该可以认识到六条范围之外的事务不予干预的结论,注意排除所学知识的固有思维的干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B.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汉代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家族”、“士大夫”指世家大族,而九品中正制也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故材料可以推理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说法不符合材料“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家学体系弊端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儒学教育,不是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家族”的含义,明确它指世家大族,再结合九品中正制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答案】B【解析】据材料“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往往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省制满足中央财政需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防止武将专权的问题,也没有体现行省对地方的监察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7.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A. 怪诞化B. 脸谱化C. 世俗化D. 功利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有世俗化特点,故C项正确;“怪诞化”属于任务形象的特点,不是文学作品的特色,故A项错误;西游记也没有脸谱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没有功利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故选C。8. 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A. 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B.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C. 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D.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贽从爱才爱民的客观角度评价武则天,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故C项正确;统治者爱才爱民与“天理人欲”的束缚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李贽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经世致用指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材料也没有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认识到这属于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注意排除天理人欲、经世致用等干扰信息,即可正确判断。9. 1572年至1644年,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这些货物再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据估计,15651820年之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高达4亿比索,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A. 白银流入引发了中国的“价格革命”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显C. 世界市场的贸易中心在亚洲和美洲D. 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福建泉州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15651820年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价格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猛涨,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发生“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中心在西欧的问题,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亚洲和美洲,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与墨西哥的贸易,说明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和“福建泉州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等关键词,学生应该注意排除“价格革命”的干扰项,明确其不同的含义,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即可排除BC项,得出正确答案。10.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A. 租界特权B. 关税自主权C. 领事裁判权D. 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提供的法规和各项权利,在中国建立了皇权之外的“准统治权”。而领事裁判权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中国的司法主权,对其在华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正是这一特权制度,使外国列强在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条约特权,有了切实保障,故“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故C项正确;租界特权仅仅限于租界地区,不能体现“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的特点,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只属于关税方面,过于片面,无法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B项错误;最惠国待遇多限于通商、航海、税收方面,也没有从司法方面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D项错误。故选C。11. 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A. 中央财权下移B. 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 中央集权加强D. 地方权力不断萎缩【答案】A【解析】据材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为了便于各地自行筹集军费镇压起义,允许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这逐渐导致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向地方转移,即中央财权下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的影响,无法体现西方经济侵略加剧的问题,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地方权力加强,不是萎缩,故D项错误。故选A。12. 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真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A. 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B. 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C. 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A【解析】据材料“1880年淸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淸政府内部对于修筑铁路有较大的反对,而朝廷回避了修筑铁路的讨论,这说明淸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修筑铁路的反对意见,不能说明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淸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错误。故选A。13.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经背者,毁于一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清朝统治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虽然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侵华,但清朝统治没有“毁于一旦”,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不能体现“内讧”,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也没有使清朝统治没有“毁于一旦”,故D项错误。故选C。14.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 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20世纪初女性读书女子读天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是严复介绍进化论,宣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民族危机的译作,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女子读天演论说明传统观念受到民族危机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它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故选D。15.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A. 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是日本阴谋所制造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认为日本企图通过制造西安事变引发中国内战,故苏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故D项正确;“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是苏联的主观判断,不是政策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苏联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故选D。16. 195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19511955xx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 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D. 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11955xx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上海、天津等地是工业集中地区,“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说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的趋势,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以集中计划为主,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国家经济重心也没有转移,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故选A。17. 政治宣传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 经济发展受挫B. 反革命残余猖獗C. 中苏关系恶化D. 中美关系缓和【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提出“备战、备荒”的口号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故C项正确;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经济发展受挫,但这不能解释“备战”的口号,故A项错误;新中国建国初期已经基本消灭了反革命残余势力,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仍然敌对,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时间和“备战、备荒”的信息,学生应该联系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相关知识,结合中苏关系恶化的表现和影响,即可正确判断。18. 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xxxx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xx年23年的总和。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 对外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C.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推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xxxx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xx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增,故C项正确;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主要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与对外贸易大增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主要指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程度加深,与对外贸易大增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C。19. 19)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概况,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对题干信息“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的错误解读,排除;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说法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D项“混乱不清”的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史实,排除。故选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概况20.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船的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明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B.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C. 荷兰以小商业为主,英国的海外贸易规模大D. 英国是靠海盗抢掠起家的,荷兰以贸易获利【答案】B【解析】据材料“16世纪荷兰商船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是没有武器装备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荷兰远洋海运的造船成本低,但是没有武器装备,面临的风险大,故B项正确;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达,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当时荷兰的海外贸易规模较大,不是小商业,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是靠海盗抢掠起家的,故D项错误。故选B。21. 18世纪的人们发现,几百年来日本的和服、印度的腰布、穆斯林的宽松裤、拉美的披风几乎一成不变。而英、法两国的时装总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A. 西欧社会的消费水平较高B. 西欧的社会财富快速增长C. 产业进步提升了国民收入D. 政治革命影响了消费行为【答案】C【解析】西欧社会不仅仅指英国和法国,排除A;“西欧的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18世纪时英国和法国的工业革命都已经从棉纺织业开始,产业进步会提升国民收入,出现“英、法两国的时装总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而日本、印度、拉美国家此时都还是被殖民的对象,故C正确;“政治革命影响了消费行为”说法错误,排除D。22. 下列雕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位总统纪念园内的艺术作品。根据其人物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那位专注听广播的市民正在收听A. 罗斯福总统宣布实施新政的广播演说B. 肯尼迪总统关于武装封锁古巴的演说C. 尼克松总统宣布他将访问中国的公告D. 布什总统关于九一一恐怖袭击的演说【答案】A23. 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但是19741980年最高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A. “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B. “通胀”状态长期存在C. “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D. 步入“新经济”转型期【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通胀”状态长期存在,故B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与经济“通胀”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性经济,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行“新经济”,不是法国,且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故选B。24. 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国家不断遭到恐怖袭击;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A. 发达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B. 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C. 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D.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材料二免役之法,据家资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宋史食货上五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免役法(募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及原因。【答案】(1)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内容:当役人户输钱雇役;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影响: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商品经济发展。(3)新局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近代民族经济产生、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任意两点均可,其他合理答案参照给分)【解析】由“耕田”“织布”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夫妻恩爱”体现以家庭为单位,可以做到自给自足。(2)由材料“据家资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知,当役人户输钱雇役;由“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可知,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3)根据图表中机布和土布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可知机布数量和所占比例上升,土布数量和比例下降,推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变动原因涉及中国和西方的双方面原因。按照材料给出的时间,从中国来讲,可以得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中国的市场扩大、商品意识增强等原因;从外部来讲,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点睛:图表分析题,要注意比例图和数量图的区别。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重比较,从比较中找出数量的变化,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另外,注意引用的相关文献,可以推知部分有效信息。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答案】(1)具体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主要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评分细则:分数标准0-3观点不明确,基本照搬照抄原材料,或论点不符合要求4-6论点基本符合要求,仅有一对史实但中外关联不明确,基本没有对论点的表述7-9论点符合要求,但仅有一对中外关联的史实支撑,逻辑较严密,有表述且很清晰10-12论点准确符合题意,有两对或以上中外关联史实支撑,逻辑严密,有明确表述,论述清晰合理,有结论。【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限制王权的大宪章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在议会”、上院、下院分工制衡等方面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再据材料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文官制度改革等方面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本题根据材料二“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普鲁士宰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发展、分裂状态、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等方面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再据材料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立宪制的角度比较徳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40年代历史事件简表以上为20世纪4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已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证。(要求:论题准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二次大战后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联合国的创始国。美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轴心国的倒台留下了权利真空,美国、苏联各自带头重新安排国际秩序。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美援重建欧洲、日本经济,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日本。苏联也迅即做出反应,经互会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经济独立性。美国、苏联的援助,对各国的战后恢复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解放战争迅速胜利。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两个截然不同的新国际体系出现。随着历史发展,新的力量正在重塑世界。【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从“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角度提取信息,论证结合所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战结束后以及20世纪40年代后两大阵营的确立来分析回答。注意表述成文即可。点睛:本题属于全国卷41题,全国卷本题属于比较难点,学生很难解题,解题的关键要从材料中获取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提取信息点“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的观点,如本题表格主要是从1945,1946,1949三个时间段,围绕世界格局变化的趋势回答,主义表述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