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同步测试试题 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49749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同步测试试题 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同步测试试题 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同步测试试题 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吉林省农科院课题组经过 20 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世界首个大豆杂交种,并通过国家和吉林省有关部门的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比目前当地的主栽品种增产 20-22%。同时,制种技术取得突破,利用切叶蜂传粉,结实率达 70以上,每公顷种子产量可达 1000 公斤。由此可见,科学实验A是科学工作者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B能提高物质生产的水平,使社会获得进步C能提高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D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高教蓝光发光二极管制造难题,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让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这表明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决定的事物的发展的方向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A B C D3. 作家龙应台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这句话强调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借助于实践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加重要参加实践可以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A B C D4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2019 年 1 月 11 日,探月工程传来捷报,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测控通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类探月的第一行足迹,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ABCD5. 阅读下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不同的论断,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B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 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改变人们能够透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准确把握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ABCD7. 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 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C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8. 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每年 4 月 19 日至 21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30 度时为谷雨节气,此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增多,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人们食香椿,赏牡丹, 开始采摘谷雨茶。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BCD9. 针对 WiFi 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飞利浦近日宣布,在房地产公司正式应用 LiFi 网络技术。这表明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人类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ABCD10. 有人说茶品之有味,有人说茶索然无味;有人说茶品乃甜,有人说茶品乃涩。有人说 茶之味,乃凭茶叶之好坏;也有人说味乃由心生,心若觉苦,茶必苦,心若觉甜,茶必饮之有味。品茶者,乃历生活者也!这是因为实践可以促进谬误与真理相互转化不同的生活实践是不同认识产生的根源不同的生活经历,形成的认识会不同人的认识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具有反复性ABCD1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全新肝癌起始动物模型,首次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 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将产生重要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A B C D12. 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 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塑料袋污染。这反映了A.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13. 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 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D书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14. 一直以来“剪刀手”是很多人拍照时的惯用手势。但是最近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提 醒广大网友,拍照时摆 V 字手势,很有可能被盗取指纹信息,从而造成重大损失。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人们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借助于实践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ABCD15.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支撑建没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 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 400 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这表明A. 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B. 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C. 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16.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正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1)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材料二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十九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 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3) 请你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至少两条)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 年 5 月 2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完(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20 世纪 20 年代起,“古史辨派”以现代方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对于古书记载上古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术界一直深信不疑的五千年文明体系产生动摇,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2001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开始,经过长期考古调查和发据实例,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为中华文明 5000 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空白;揭示了各地方文明在彼此竟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从中孕育出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莫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远因和源头;同时还发现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为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丰富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3) 请就如何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提出三条建议。8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答案1B 吉林省农科院课题组经过 20 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世界首个大豆杂交种,并通过国家和吉林省有关部门的鉴定,表明科学实验能提高物质生产的水平,使社会获得进步,B 正确且符合题意;A D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实验能提高改造自然活动的水平,排除C。故本题答案选 B。2D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高教蓝光发光二极管制造难题,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让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这表明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正确且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的方向,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3D材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参加实践可以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说法太绝对, 说法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一个更重要,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4C 此题考查规律以及实践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 02 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同时也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排除;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排除。故选 C。5D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不同的论断,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属于认识论道理,与题意不符; 客观决定主观,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 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 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D。6C 符合题意,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说法错误,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改变;错误,说法太绝对;符合题意,“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说明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故本题答案为 C。7C 本小题考查的是认识工具。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说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B 符合题意;A 错误,自古至今,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不仅仅是当今世界;B 错误,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进而推动认识发展。D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8A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谷雨资料卡”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客观联系,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节律进行生产和生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自然的征服,不符合题意,排除;说法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9A 针对 WiFi 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适合题意;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错误;故本题选 A。10B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影响认识的因素。“品茶者,乃历生活者也!”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在品茶中对茶味得出不同的结论,表明不同的生活实践是不同意识产生的根源,人的认识受生活经历影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和认识的反复性,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 B11D 此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浙大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模型”首次发现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排除;说法错误,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故本题选D。12C 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因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这表明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故 C 选项符合题意;A、B、D 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13C高尔基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能让我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辨别是非,丰富情感, 净化心灵。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读书能让我们爱社会、爱他人、爱生活。C 项符合题意;读书是间接获得知识的途径,我们还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A 项说法错误;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14B 拍照时摆 V 字手势,很有可能被盗取指纹信息,从而造成重大损失。这告诉我们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项符合题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这两面不能理解成就是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 V 字型手势有可能被盗取指纹信息,从而造成重大损失这一现实问题,不是人们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问题,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15A 材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 A 项符合题意;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B 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C 项与题意不符;实践决定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人类实践的能力和水平,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16(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十六大至今 ,生态文明建理论的上升经历了多次反复。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立足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是具有上升性,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生态文明理论会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和向前发展。(3)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知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提出,到这一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到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第(2)问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结合材料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第(3)问可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从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角度,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知识,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依据。(1) 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要紧扣材料,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十二大到十七大,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十六大至今,立足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上升经历了多次反复,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和向前发展。可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3) 本题要求请你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至少两条)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方面,说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付诸行动,用实践的结果进行检验等,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17(1)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或答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亦可)。各地方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答出“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亦可)。我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人们获得了对中华文明 新的认识,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华文明 5000 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发展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 答案示例:在全国各地举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专题展览。开设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出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专著。【解析】本题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中华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1)问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神的角度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第(2)问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的意义;第(3)问可从如何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1)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各地方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中华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方面,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丰富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人们获得了对中华文明新的认识,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华文明 5000 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 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发展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可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方面,对该问题加以说明。(3) 本题要求请就如何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提出三条建议。属于开放型问题,但一定要围绕如何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这一主题,从具体的举措上,如通过举办专题展览、网络推广、出版专著、电视专题片等形式提出建议,要具体而不抽象,要有可操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