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49500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 知道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思想的史实,汉代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2、解析本课讲述了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及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文化的发展从百家争鸣的自由发展向文化的专制转变。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得儒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文化逐渐脱离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1、目标:(1)掌握秦代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政策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掌握汉代儒学的兴起的史实及表现,通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儒学成为封建政府的主流思想文化。(3)分析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器原因。(4)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对于中国文化影响。2、解析:(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秦朝实施文化专制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2)通过对秦朝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汉代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春秋战国以来到秦汉的文化政策的分析比较,归纳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趋势,培养学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教材的讲解和教师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和史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再现当时的文化发展情景,加深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和教材的理解。(5)学生通过回答设置的问题、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局面,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1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材料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2、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教学情境设置(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兴起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教学情景导入: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情景展示:假如你是晚自习的老师,请从儒、法、道的角度,该如何遏制学生晚上自习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回顾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些儒家知识分子和方士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专制主义政体进行攻击和批判,面对这种混论的思想局面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背景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焚书坑儒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探究3 为了加强秦朝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后果?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评价:(1)直接作用:“焚书坑儒”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说明: 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儒学为什么会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发挥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 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4、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三纲五常(可能还会得出做人的原则等说法)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一位同学能举出这样的事例来?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根据以上讨论,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问(4)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引导阅读教材)找出相关内容并得出: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感悟历史: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价值大一统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民本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意识-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学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作用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是怎样的?。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太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1、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课堂小结本课讲述了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及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文化的发展从百家争鸣的自由发展阶段转向文化的专制,秦代的焚书坑儒,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得儒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脱离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六、目标检测题1、秦汉分别实施了怎样的文化专制政策?2、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配餐作业A组题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5、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9、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11在儒学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12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离的 D 以上都不是13儒学成为正统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 西汉初期 D西汉武帝时14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是( ) A孔子开办学校 B 汉武帝创建太学 C汉武帝下令郡国皆立学校 D科举制的推行1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1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B组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19 .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又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思想核心:“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作用和影响: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并将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适应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大力倡导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0.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内容:略。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21.阅读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客观评价。22. 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简要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1)“仁政”(3分)(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汉武帝起用了文学儒者 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了教育;兴办太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央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确立了儒学在地方的独遵地位。(6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材料四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 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1)李斯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维护秦朝统治 没有(2)材料二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渡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 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未起到维护秦朝统治的作用,因为刘邦项羽不是儒生 材料四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朝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3)焚书、坑儒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但它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C组题 完成教辅上的相应练习学案设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 班级: 学号: 姓名 专题一 第二讲 汉代儒学一、学习目标:知道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思想的史实,汉代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2、解析(1)在学习汉代儒学的兴起要结合前面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来进行理解,秦代的法家思想过于严酷;另一方面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形成,政治的一统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一统,最后,董仲舒的个人努力。在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阅读当时的史料、相关背景的视频、以及董仲舒的对于汉武帝建议的材料。(2)儒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就能够体现出来的,它是经过漫长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封建主流思想的发展变化来理解,此外,要结合我们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以及我们身边含有儒家思想的例子进行讲解。(3)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虽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但是很多的思维习惯依然不牢固,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是事件的时候容易走极端,不能够形成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三、目标检测题1、秦汉分别实施了怎样的文化专制政策?2、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配餐作业A组题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5、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9、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11在儒学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12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离的 D 以上都不是13儒学成为正统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 西汉初期 D西汉武帝时14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是( ) A孔子开办学校 B 汉武帝创建太学 C汉武帝下令郡国皆立学校 D科举制的推行1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1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B组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19 .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又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思想核心:“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作用和影响: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并将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适应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大力倡导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0.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内容:略。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21.阅读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客观评价。22. 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简要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1)“仁政”(3分)(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汉武帝起用了文学儒者 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了教育;兴办太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央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确立了儒学在地方的独遵地位。(6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材料四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 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1)李斯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维护秦朝统治 没有(2)材料二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渡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 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未起到维护秦朝统治的作用,因为刘邦项羽不是儒生 材料四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朝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3)焚书、坑儒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但它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C组题 完成教辅上的相应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