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设计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地方时。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说教学程序: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说难点: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说兴趣点: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小结: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2)能力目标: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 设疑导学法2. 图例导析法3. 归纳推导法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三.说学法 1.阅读法.2.图画法.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四.说教学程序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说新课教学: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 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 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 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1)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4说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 .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