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4675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汉代儒学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理解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历史背景。(难点)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正确评价董仲舒新儒学。(重点难点)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1.(教材第9页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提示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维点拨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对儒学的态度可说是天壤之别,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上的专制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不同的是两位皇帝推崇的思想不一样,一个崇尚法家,一个崇尚儒学。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5)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易混易错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正统思想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2.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提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容和实质有哪些?提示(1)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实质:思想文化专制。4.观察下面一组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些信息?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提示(1)信息: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提示(1)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已经不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主题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子受命于天”表达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意图加强君权;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又为限制君权提供了理论依据。(1)在君主与天的关系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观点?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认识?(2)你如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新”?提示(1)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认识:它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2)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从特点上看,儒学走向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二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指的是儒家学说以外的学说,这段史料表达了董仲舒意图以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所采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影响?提示(1)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罢黜百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史料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说明“罢黜百家”对中国文化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应当辩证地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史料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提示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观点:不合理。理由: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C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 D.无为而治思想答案B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故选B。3.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地位,故选C项。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五经”的流传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汉武帝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儒学得到官方的支持,成为正统思想。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A、C两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特权垄断局面,并不是它的翻版,B项错误;但是,士族子弟仍占71%,说明科举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基础达标1.(2018广安高二期末)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A、B、D不符合题意。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与题意符合。3.(2018滨州高二期末)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4.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A.“以法为本” B.“君轻民贵”C.“天人感应” D.“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D项正确。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解答本题注意分析历史背景,汉武帝想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董仲舒的对策符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7.(2018北京顺义高二检测)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汉代通过设立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等措施,从而使得社会上学习儒学蔚然成风,儒学的地位不断提高,故选A项。8.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 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儒家在思想派别和作品篇数中占据主导,故选A。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C、D与西汉时间不符。9.(2017洛阳高二检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C错误;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正确。10.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能力提升11.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A.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答案C解析据材料“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12.(2018洛阳高二检测)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句引文分别是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可见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各家思想。13.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1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意思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原始儒学中的“君轻民贵”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君的地位高于民的地位,神化了君权,故B项正确。15.(2017宣城高二检测)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武帝的重视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 B.C. D.答案A解析“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与史实相符,故选A。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书牛弘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努力?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从分裂割据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其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