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544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题说明: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共8页。2、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四大题15小题。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纸的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的。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使他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渔父体现了隐者和屈原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A 项,“最为集中的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和结构的理解。题中,A 项,“各国国君”错,原文说的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最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汨罗的原因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C 项,“因此”错误,屈原同情和赞赏鲧与“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没有关系,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作者的观点;D 项,“层层递进”错,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结构。正确的是B项。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C项,“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错误,由原文“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作者没有涉及司马迁对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王逸和司马迁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杨廉,字方震,丰城人。廉承家学,早以文行称。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三年授南京户科给事中。明年,京师地震,劾用事大臣。五年,以灾异上六事。帝颇纳之。吏部尚书王恕被谗,廉请斥谗邪,无为所惑。母丧,服阕,起任刑科。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报闻。以父老欲便养,复改南京兵科。中贵李广死,得廷臣通贿籍。言官劾贿者,帝欲究而中止。廉率同官力争,竟不纳。已,请申明祀典,谓宋儒周、程、张、朱从祀之位,宜居汉、唐诸儒上。阙里庙,当更立木主。“大成”本乐名,不合谥法。皆不果行。迁南京光禄少卿。正德初,就改太仆,历顺天府尹。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奏免夏税万五千石,虑州县巧取民财,置岁办簿,吏无能为奸。乾清宫灾,极陈时政缺失,疏留中。明年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谏南巡,不报。帝驻南京,命百官戎服朝见。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世宗即位,就迁尚书。廉与罗钦顺善,为居敬穷理之学,文必根六经,自礼乐、钱谷至星历、算教,具识其本末。学者称“月湖先生”。八疏乞休,至嘉靖二年,赐教、驰驿,给夫廛如制。家居二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少保,谥文恪。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B.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C.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D.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阕: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B. 中贵:中,即禁中,指皇宫。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古代也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C.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D.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生前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弘治五年,他因发生灾害变异上疏六件事;乾清宫遭火灾,他极陈时政之失;他要求皇帝追究行贿的人,多次上疏劝阻皇帝南巡。B. 杨廉重视典制,尊崇宋儒。他请求申明祭祀典制,认为周敦颐等宋儒的陪祀之位应排在汉、唐诸儒之上;认为“大成”是乐的名称,作谥号不符合谥法。C. 杨廉关心百姓,防范贪官。他奏请用大兴县运送的余银供给军队豁免夏税粮,设“岁办簿”,避免地方官吏对百姓巧取豪夺。D. 杨廉继承家学,学识丰富。他早年就以文章著称于世,自礼乐、钱粮至天文、历法、算术,都能认识它们的来源流变。学者称他为“月湖先生”。7.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2)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答案】4. C 5. D 6. A 7. (1)当时京都军队多次出动,车马费动辄数千金,杨廉奏请大兴县运送剩余的银两供给他们。 (2)杨廉不同意,请求用平常朝拜礼仪,同时请求(皇上)去拜谒太庙,皇帝都答复同意。【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明年三月”为时间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B;“则”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BD;故选C。译文为:第二年三月,皇帝下诏在下旬亲临御前讲席。杨廉说:“按惯例,御前讲经每月举行三次,如果从月终开始,到月初结束,那能进讲几篇?而且御前讲经开始以后接着是日讲,现在御前讲经迟一天开始,就要停止一旬的日讲。”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D项,“生前加给的”错误,应为“死后加给的”。点睛: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6.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A项,“多次上疏劝阻皇帝南巡”在文中没有提到,无根据。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7.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数”,多次;“动”,动辄;“供”,供给;(2) “常仪”,平常朝拜礼仪;“报”,回复;“许”,答应。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杨廉,字方震,丰域人杨廉继承家学,很早就以文章品行著称考中成化末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弘治三年授予南京户科给事中第二年,京城地震,(杨廉就此事)弹劾执政大臣弘治五年,因发生灾害变异上疏六件事皇帝采纳了很多吏部尚书王恕遭到诽谤,杨廉奏请皇帝斥责诽谤者及奸邪之人,不要被迷惑母亲去世,服丧期满,被起用到刑科任职第二年三月,皇帝下诏在下旬亲临御前讲席杨廉说:“换惯例,御前讲经每月举行三次,如果从月终开始,到月初结束,那能进讲几篇?而且御前讲经开始以后接着是日讲,现在御前讲经迟一天开始,就要停止一旬的日讲”皇帝给了答复,因父亲年适,想就近赡养,又改任到南京兵科显贵宦官李广死后,(从他郡里)获得朝廷大臣行贿的簿子谏官弹劾行贿的人,皇帝想追究但又中止了杨廉率领同僚力争,最终没有被采纳后来,(杨廉)请求申明祭祀典制,认为宋儒周敦颐、程颐、程颞、张戟,朱熹陪祀的牌位,应该摆在汉、唐诸儒之上孔子放乡阙里的孔庙中,应当更换木牌位“大成”本是乐的名称,(用于作为谥号),不符合谥法这些意见均未能采行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正德初年,改任太仆寺卿,历任顺天府尹,当时京都军队多次出动,车马费动辄数千金,杨廉奏请大兴县运送剩余的银两供给他们还奏请豁免夏税粮一万五千石考虑到州县会千方百计夺取老百姓的时产,设直了“岁办簿”登载税收,使地方宫吏不能干坏事轮清宫发生火灾,杨廉极力陈奏时政缺失,奏疏被扣留在宫中,没有下发第二年,提升为南京礼部右郎上疏(皇帝)南巡的事进谏,没有答复皇帝驻在南京,命百官穿军服朝见杨廉不同意,请求用平常朝拜礼仪,同时请求(皇上)去拜谒太庙,皇帝都答复同意世宗即位,升任尚书杨廉与罗钦顺友好,从事神身恭敬,穷尽天理的学业,(认为)文章一定根据六经从礼乐、钱粮至天文、历法、算术,都认识它们的来源流变学者称他为“月湖先生”(杨廉)八次上疏请求退休,到嘉靖二年,赐予敕书用驿车送回乡,接制度供给夫役粮食他在家居住两年便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赠予太子少保谥号文恪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白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羽仪:仪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歌属于七言律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歌属于边塞诗。B. 首联通过描绘西风萧瑟、旌旗猎猎、白雁南飞,渲染出苍凉的行军氛围,拉开了诗的序幕。C. 颔联的“迷”字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芦花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月亮交相荡漾的迷离凄清之景。D. 颈联选用“玉关”“冰”“雪”等与战争、边塞有关的意象以凸显边塞环境的恶劣。E. 尾联中的“天涯兄弟”表明戍边战士和家中的兄弟分散在天南海北,长久分离而不得团聚。9.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8. CE 9. 首联借孤独传信的白雁朝着南方飞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中间两联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了边境的恶劣条件,强化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苦;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因长期征戍而产生的苦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8.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C 项,“凄清之景”“用拟人手法”错,“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芦花摇曳不定倒映在水中与月影交融幻化,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并没有拟人手法;E 项,“天涯兄弟”指的是那些身在天涯的戍边将士们。“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表达了为国戍边的将士们有家难回,亲人分离的悲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9.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时,抓住关键情感词、意象、手法分析情感。“万里”“霜翰向南飞”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芦花”“江水”与“冰作柱”雪沾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边境的恶劣条件,强化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苦;“离群久”“犹未归”直抒胸臆,表达了为国戍边的将士们有家难回,亲人分离的悲怆。点睛: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大地,旌旗猎猎飘扬,鼓角阵阵悲鸣,白雁南归飞去.颔联描绘了江南家乡秋日的动态美景,芦花摇曳不定倒映在水中与月影交融幻化,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颈联对比家乡和北地的秋色,表现江南的美好,表现对家乡的依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为国戍边的将士们有家难回,亲人分离的悲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名句名篇默写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氓中的“_,_”两句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年轻美丽。(2)离骚中的“_”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3)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4)氓中女主人公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_,_。_,_。【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夫孰异道而相安 (4). 伏清自以死直兮 (5). 固前圣之所厚 (6). 女也不爽 (7). 士贰其行 (8). 士也罔极 (9). 二三其德【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沃若”“贰”“罔”。.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万达广场的数米雕塑垦荒牛十分具有动感,尤其向上仰望自然产生一种不翼而飞之灵动之势。阅读经典会让我们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体悟,对光怪陆离、神奇诡谲的大千世界有更透彻的洞察。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回顾自己的央视工作经历,刚进央视,她写的有些稿件被视为不刊之论,甚至被前辈痛斥为新闻垃圾。大年三十下午,店铺关门,机关放假,热闹的街市一下子万人空巷,人们归心似箭,都想在天黑前回家赶上年夜饭。老一代荜路蓝缕,心事未了,新一代忍辱负重,继往开来,在中国两代学人心中,目标遥远但清晰,那里,西域研究风光旖旎。12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大批一流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不仅经济,而且坚固、美观,就是现在看来,你也依然会感叹它的巧夺天工。A. B. C. D. 【答案】B1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B. 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C.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将分赴黑龙江、湖北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D. 通过阅读红色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项,成分残缺,缺少“具有”一词的宾语,应在“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后加“的功能”。C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D项,乱用介词,造成整个句子无主语,删掉“通过”。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1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请您放心,我一定尽快玉成此事,确保贵校的教工食堂能够顺利开张。B. 余自河东负箧而来,蒙恩师不弃,忝列门下,亲聆教诲,倏忽二十载矣!C. 衷心祝愿你们夫妻二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永结秦晋之好。D. 家君七十寿辰恰逢重阳佳节,贤弟于菜根香酒店略备薄酒,恭请兄长驾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玉成”,是别人成全自己;C项,“秦晋之好”是结成婚姻,此句夫妻已结成婚姻;D项,“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1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正是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伟人。这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每一点都不容易做到。以学习为例,孔子就是一个十分刻苦的人,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对自己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还自信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句是本段谈论的话题,应放前面;句“这”承前面孔子所说的话,应紧随其后;以学习为例,以孔子为例,应放在后;是总结句,放在最后。四、写作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之一,比如初中课本学习的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诫子书,如今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习了这篇家训,请结合文章写一篇作文,你对诸葛亮作为父母的长者之意有何感触与思考?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次读诫子书,我都感慨于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言近旨远,含义隽永,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1.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2. 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3. 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4. 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 速度的力量:“慆慢则不能励精”;6. 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7. 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8. 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