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14446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HelenKeller 特教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闫龙博士E mail yanlongbs Tel 13665518029 内容概要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解读二 特教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论基础三 特教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四 特教课程开发的实践五 特教课程开发案例 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解读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议事日程 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 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 自信 自立 自强的精神 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九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到2020年 基本实现市 地 和30万人口以上 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 市 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 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 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 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三十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地方政府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二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公平 人道主义价值观1 世界人权宣言 的观点第二十六条 1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应当免费 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 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 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2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教育应促进各国 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的了解 容忍和友谊 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3 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 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随着时代发展 特殊教育的内涵不再局限于特殊儿童的教育 而是向多样化发展 其服务对象由占儿童总数的3 5 的特殊儿童 延仲到20一25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异常是相对于正常而言 所谓的健全儿童也并不 健全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他们在接受教育和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或某个方而 或迟或早 或多或少 或长或短 或这或那总是离不开特殊教育的关怀和服务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 特殊教育由过去为少数儿童服务的教育 正发展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 特殊需要教育 儿童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用各种人为的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机械地归口于特殊教育或普通教育 这与其说是儿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使然 倒不如说是人类认识水平局限造成的结果 教育的对象是人 残疾儿童首先是社会的人 其次才是身心有残疾的人 人的生命的要义就在于不断地发展自身 这种发展根源于 人之为人 的本质规定性之中 它是一种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限定和尊崇 所以 特殊教育深化和发展了人道主义价值观 2 美国残障者教育法 的内容及启示197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Educationof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 即94 142公法 以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 规范学校中的特殊教育 94 142公法确立了保障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权益的6条基本原则 1 零拒绝 zeroreject 该原则保证任何一名特殊学生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 即学校应向社区所有儿童 包括特殊儿童 提供免费的 适当的公立教育 2 无歧视性评估 nondiscriminatoryevaluation 该原则要求学校对特殊儿童进行公正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特殊学生 属于哪类特殊儿童及障碍程度如何 同时确定其教育的强项和所需要的相关服务 对特殊儿童的评估必须考虑儿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在教育鉴定和安置上不应有任何偏见性的评估 3 个别化教育 individualizededucation 该原则要求学校在公平评估的基础上 为每个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IEP IEP应对特殊儿童当前的表现 教育的目标 服务提供的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4 最少限制的环境 leastrestrictiveenvironment 该原则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安排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尽可能在最少限制的环境里接受特殊教育 5 合法的程序 proceduraldueprocess 该原则确保专业人员和家长有责任共同为特殊学生制定公正的教育决策保障学生有权利反对学校的决定 并有权向法庭起诉 6 家长的参与 parentalparticipation 该原则保障家长有权参与学生的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 保障家长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表现有知晓权 1990年美国通过了 障碍者教育法 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 简称IDEA 该法案将1975年的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更名为 障碍者教育法 这种服务对象称谓上的改变体现了在特教用语上的以人为本理念 people firstlanguage 即障碍只是人的某种特征 不应把人等同于障碍 这次修订对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在年龄上也发生了变化 开始向两端延伸 涵盖了0 21岁的残障者 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不仅包括0 2岁特殊婴幼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IFSP 而且包括3 15岁学龄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IEP 以及16 21岁残障青年的个别化转衔计划 ITP 在相关教育服务中增加了康复咨询和社会工作等多项服务和康复领域 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 重视与普通教育的连接 重视对障碍学生的标准化教育结果负责 更加注重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 尽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书面工作 而强调实际的教学过程 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突出国会所提出的特殊教育在机会平等 独立生活 融合共享 经济自立等方面应达到的实效目标 教育平等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一是教育起点平等 有教无类 分类的教育是一种标签式的教育 标签式的教育是一种变相的歧视 实质上剥夺了人的平等发展的权利 二是教育过程实质平等 因材施教 如果仅仅为了体现有教无类 而把全体儿童简单组合在一起 而无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需要 从而提供相应的支持 这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三是教育终点平等 人尽其才 特殊教育是全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人才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宗旨 也是全民教育的根本体现 二 全纳教育的全民教育观全纳教育 inclusiveeducation 起源于特殊教育 随后 全纳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宽泛 远远超出特殊教育的范围 涉及到各种学习困难和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甚至包括超常儿童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 全纳教育指南 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 中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 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 文化和社区参与 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 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 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 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 全纳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关于残疾儿童的全纳 残疾儿童的全纳已列入国际日程许多年 现在进一步受到关注 但在目前迫切需要 制定政策帮助澄清和规定以全纳的方式充分考虑性别 种族 课堂和其他有关残疾人相关的问题 而且要考虑残疾儿童的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问题 制定确保在全纳课堂里不实行分割教学的政策 亚洲地区需要建立校内外残疾儿童数据库 有效监督全纳教育的进展 课堂规模 考试和听力标准是实行全纳教育的最大障碍 教师 家长和残疾儿童自身的能力建设最为重要 设备 资源和设施对促进全纳教育非常重要 应该关注特殊学校对全纳教育的支持 全纳教育完全是一个崭新的教育观念 它一开始就远远超过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而成为对整个教育界的挑战 它不仅要求普通学校能够接纳残疾儿童并有能力为之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更强调从全体儿童的角度出发 要求学校中的所有教师对其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提高负责 三 融合教育的 回归主流 理念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 融合教育 的形式来实现 全纳教育 回归主流 教育理论是针对隔离式 segregation 教育的传统认识而提出的 它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的正常化 Normalization 主张 本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特殊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倡导 它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制度模式 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规范 所谓回归主流的教育是指通过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有机融合 充分利用二者各自的教育职能挖掘残疾儿童的发展潜能 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并使之摆脱人为的隔离回到正常儿童中间 这是一个弥补 矫治残疾儿童缺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 恢复 全部的目标都集中在达到正常状态上 因此 特殊教育应是引导残疾儿童回归到 主流 中去的教育活动 案例1 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美国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和转变中进行了整合 使得特殊普通教育的课程都不再单纯地以幼儿为中心或者以教师为中心 美国的融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整合了的学前融合教育 1 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有着以下优势 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高 在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队伍中 有心理专家 特教工作者 治疗师 普通幼教工作者等等 融合教育服务模式广泛 美国的融合教育服务模式具有广泛和专业性 主要采取四种模式 那就是咨询 团队教学 助手服务 有限移出 这种广泛且全面的服务模式源于美国特教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及他们对于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 融合教育实施形式多样化 在美国 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分为三种 全融合 半融合和反向融合 这样不管是采取哪一种融合方式 特殊幼儿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和普通幼儿一起生活学习 2 学前融合教育在美国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思想 那就是 缺陷补偿和以幼儿为本 相结合美国的融合教育在整合之后 学前融合教育采用的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程 正是这种整合了的课程体系 衍生出一种行为矫正技术和鹰架式结合使用的教学策略 这样在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教学策略上 就能够真正做到对特殊幼儿的关注 而不是一味从教育普通幼儿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前融合教育 案例2 加拿大的特殊教育史上有一份主题为 一百万儿童 的文献 是一篇有关特殊儿童之教育权利的报告书 该报告建议 凡是为特殊儿童所安排的协助应以家庭或一般学校的教室为重要场所 要给予此等儿童提供正常的生活经验 此报告促成加拿大的 融合教育运动 即是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成单一的教育系统 案例3 法国在1975年公布残障福利法并依法制订 统合教育政策 制定1991年教育法 规定自1992年开始 六岁以前的身心障碍幼儿可选择融合于日托中心 幼稚园或小学附设幼稚园就读 凡是有特殊需要之幼儿则由各县市社会医疗体系的幼儿早期介入中心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 1999年提出 残障教育计划 改善师资培训制度 发展有关资讯及适应性教学法于身心障碍儿童及其家长 2000年公布 支援残障者融合于社区之多年计划 四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Gardner 1983 在 智力的结构 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着重论述了智力的基本结构 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 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 而是彼此相互独立 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 加德纳认为 支撑多元智力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的 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 这七种智力分别是 言语 语言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逻辑 数理智力视觉 空间智力身体 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 从多元智力理论来看 无论是肢体残疾者还是智能缺陷者 都只是八种智能中的某些智能低于正常水平 比如肢体残疾被认为是身体 运动智能的缺陷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言语 语言智能的缺陷等 除了有缺陷的一种或几种智能外 还有其他一些智能和平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更优 些智能和平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更优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评价体个人的智力发展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以一定的文化教育为支持 以个人的先天生物能力整合为结果 智力的发展是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而不是静态的结果 特殊儿童的智力表现形式比普通儿童更加多样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与人的差别 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 并且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同 每个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 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状态不同 因此 加德纳反对忽略这些差异的教育模式 反对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 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 使教育适应学生 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来进行教学 从而使学生的强项得到加强 弱项得到弥补 获得个人最优化的发展空间 三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 未来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斯宾塞为代表的 主知主义 认为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人的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它强调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的意义 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试图赋予人必备的 充足的知识和未来生活技能 力图把 人类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扫除儿童未来生活道路上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基础方面的障碍 以杜威为代表的 经验主义 认为 把教育作为儿童未来生活的准备 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 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认为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 使学校真正成为儿童生活的地方 使儿童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而有意义 在 现在 的不知不觉中参与 将来 我们认为特殊教育课程对儿童的关注 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即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构建意识和创造意识 通过课程的实施 引导儿童建立起有效的生活方式 特殊教育是引导儿童从今天走向明天的社会活动 不管是强调现实生活还是未来生活都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片面性 从现实性上看 特殊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 认识到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看到了教育活动必须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 尊重儿童 关心儿童 考虑儿童的现时生活 给予儿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这些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 但是 如果只满足于现实生活 迁就儿童的需要和欲望 失去教育的未来方向性 将使教育变成对生活的简单复制 刻写 基于未来性的考虑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的取向应对现实生活有所超越 立足于未来生活的特殊教育课程应看到教育的超前性和未来性 但是 如果忽视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 教育活动就会缺乏基础和根据 无法真正通向未来 二 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课程开发中 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 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同时 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 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 约占课程比例的70 80 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 注重学生潜能开发 缺陷补偿 身心康复 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 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 约占课程比例的30 20 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 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生活适应的课程取向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 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 技能 经验为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简单家务劳动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潜能开发取向是指在课程功能上 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 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四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医教结合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曾经说过 医学的终点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 按现代医学的分类 他这里所说的医学应该是指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主要以作业治疗 OT 物理治疗 PT 言语治疗 ST 等为手段 以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 因此 特殊教育中 医教结合 的 医 主要是指康复医学 这里的 教 主要是指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讲的是对有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培养 教育教学 使他们成长和成材 显然 特教教育课程开发应从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出发 医教结合要求在特教课程开发上 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 以及运动技能障碍 精细动作能力缺陷 言语和语言障碍 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 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 融入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咨询和辅导 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 缺陷补偿与后续发展相结合缺陷补偿理论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 缺陷补偿有二层含义 一是指机体未被损害的部分去代替 弥补已损害的部分 产生新的机能组合和新的条件联系 二是指利用新的科学技术 工具与手段使机体被损害的机能得到部分或全面恢复 缺陷补偿的过程涉及三方面的因素 即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人具有适应外界变化的本能 是补偿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 社会因素是指外界条件对补偿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残疾者本人对待自身的态度 目前 社会的发展已使大多数残疾人具有与普通人相同的人生历程 即 家庭 学校 社会 另外 由于 零拒绝 理念的深入 残疾儿童进入特殊学校的年龄也大为提前 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已显示出逐步向学前延伸的趋势 也就是说大部分特殊儿童的童年与青少年期是在特殊学校度过的 因此 特殊学校既是联系特殊儿童家庭与社会的一个重要纽带 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的重要场所 有鉴于此 在特教教育课程开发中 理应把握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充分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 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 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 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1 完全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完全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 开发的幅度大 科目多 要求教师全员参与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 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 的精神为基础 根据 纲要 提出的知识 能力目标 来开发相应的 实用语文 实用数学 生活适应 等教材 2 部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 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开设校本课程 例如 每天的上午为规定的课程 下午开设校本课程 或每月开发一个校本课程的内容 以一个专题的形式供学生开展学习与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改编现有教材即根据中度智障学生的接受特点 对原先的轻度智障学生为对象的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 增加贴近生活 趣味性 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删掉那些与生活脱节 缺乏时代性 抽象难记的内容 突出学校特点的 特色课程 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 乡土教材 或 时事课程 等 这样经过改编的教材 虽然还保留了原来教材的基本框架 但内容上更易于为培智学校的学生接受 4 选用整合式选用整合式与改编教材相近 不同的是 它对原先的教材不作变动 只是选取其中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 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选择各种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选用式的特点是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个人经验的了解 把各种适合于中度智障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起来 目标模式也称 顺序模式 逻辑模式 手段 目的模式 这是课程开发领域中最常见的模式 目标模式提出了四个问题 要求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回答 学校希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经验 内容 才可达到这些目标 如何有效地组织 编排 这些经验 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标 评价 1 目标模式 泰勒模式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 上述4个问题可简略为8个字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 就是 为什么教 期望实现什么目标 教什么 选择什么内容 如何教 如何组织教材 采用什么方法 教得怎样 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的先后排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这样 课程开发过程就可分解为4个主要阶段 目标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暂时的 一般性的课程目标两把筛子 教育哲学心理学 康复医学四个要素 精确的 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目标模式的特点 2 情境模式 1976年 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 M Skilbek 1976 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 即在分析学校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情境模式比较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规律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大的步骤 第一步 学校首先必须进行情境分析 就是要充分对学校内外的因素进行科学调研和分析 要分析的情境要素很多 譬如 学校规模的优势与劣势 障碍者学生的身心发展 兴趣爱好 能力与需求 教师的经验 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与态度 教育行政人员的态度 学校课程的现状与优缺点以及校舍 教学设备等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等等 第二步 根据情境分析的结果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包含预期的结果 即要认真全面地考虑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地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 从而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 第三步 编制课程方案 课程目标为课程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方向 所编制的课程方案应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 所需要的材料 人员的安排和分工 等等 这样才能利于课程方案的推行 第四步 课程的解释与实施 这一步是把课程推向学生的关键 教师需要把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解释给学生 真正实施校本课程 解释与实施包含了对新开发出的课程的最初评价 课程的试验与推广等 第五步 课程的追踪与重建 这一步设计对课程的评价 然后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与重建 课程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不一定非要在课程实施结束后进行不可 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 以获得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课程 情境分析 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对策 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 经济 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 全面而动态地开发课程 因此 它认为以上5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 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操作可从任何一部分开始 3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 Stenhouse 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 1975年 代表作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提出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966年 参与领导 人文学科课程项目 HumanitiesCurriculumProject 1972 1977年 领导设计了 种族关系 的课程方案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特征 没有明确的最初目标主张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详细说明学习的内容 但不必预先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注重过程强调实践过程而不是目标 因此教学的方法运用就非常重要 通过实践过程 达到知识 能力或情感目标 坚持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内在的价值 斯滕豪斯在课程领域的贡献一是提出了过程模式 二是提出了教师行动研究的思想 这两个贡献其实是合而为一的 过程模式要求教师参与研究 也只有教师参与研究 过程模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没有教师的发展 就没有课程开发 斯滕豪斯的名言 道出了过程课程设计模式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 1 组织建立 2 现状分析 3 目标拟定 4 方案编制 5 解释与实施 6 评价与修订 在这个操作流程中 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 可以从其余五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人手 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 这五个步骤不是直线式的 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前一轮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 建立组织 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工作小组组织保证 进行宣传和动员 提供支持和服务 增进交流 对话和理解 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成员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必须有学生及其家长的代表 社区人士代表等 并且要体现出学校教师主体的特点 2 现状分析 需求评估对学生的发展需求 家长的期望 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资源调查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 比如教师的数量 知识经验和能力 教辅人员的情况 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相应的资金情况 办公设备和用品 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 社区潜在资源 学校教师 教育督导 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 问题反思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提出改进的措施 3 目标拟定 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 另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一般目标 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 另一个是具体目标 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态度 4 方案编制 制定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意义在于 1 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 不是随意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 2 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 3 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 4 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 5 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议 5 解释与实施 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依靠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依靠校外专家地区开发中心 教育督导部门课程开发小组反思过去的经验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 营造条件与氛围 统筹教育资源 6 评价与修订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 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 课程修订 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的六大步骤 四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 学校层面 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 教师层面 课程纲要 课程说明 课程目标的表述 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 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与学校背景包括政策依据 支柱 情况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3 5项描述即可 设计与归纳 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安排 课表 校本课程的管理细则 教师层面的课程方案 纲要 1 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 课程类型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2 具体项目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 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陈述 三维目标 ABCD表述 专题 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 方法 组织形式 课时 场地 设备 班级规模等 考试评价说明 考核方式 记分方式 成绩构成等 案例4 盲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步骤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沈光银1 成立课程开发小组选择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成员 成立工作小组 确定工作程序 为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 课程小组要具有民主 开放 科学和合作的特征 课程小组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要体现学校教师主体的特点 这样才有利于盲校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充分发展 才有利于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如就课程小组成员广泛性而言 其开发的过程需要历史 文学 体育 计算机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所以选取的成员要尽可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明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校本课程开发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 盲校校本课程同样要围绕这一大方向来进行开发 我校以 质量元平 绿色元平 为办学理念 以 教育 康复 就业训练一体化 为办学模式 以 树立特殊教育品牌 为办学方针 这就相应地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 质量元平 这一理念要求视障教育必须在常规教学中补偿盲生视觉功能的缺陷 培养盲生获取知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3 调查学生的需求由心理专业教师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 根据盲生的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 使用问卷调查 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 同时也可以将教师拟开发的专题名称和内容以目录的形式呈现给盲生 让他们自由选择 再根据选择的情况 确定开发的方向和专题 4 编制课程方案课程小组成员商定开发工具和方法 确定专题 选择课程材料和组织形式 教师可以先从课程编制的方法和手段开始 再逐步掌握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 同时应避免个人日常工作经验的局限 尽量关注自己的全部职责 5 实施课程的开发根据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需要 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分成两组 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 第一组 以专业教师为核心 选编电子版校本教材 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并编写各专题的教学方案 程序是 选定专题 小组成员选题 确定专题中的章节 搜集各专题资料 以Word文档的形式整理成规定模板的电子教材 设计教学方案 第二组 以计算机 美术等专业教师为核心 制作适合盲生浏览的网站 程序是 制作网页模板 将电子教材整编成专题学习网站 发布网站 6 评价校本课程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 认知 语言 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 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评价应促进实施课程 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 课程安排的适切性 课程管理的合理性 有效性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 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立学校 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提高教师 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 谢谢参与请多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