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案 沪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2245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案 沪教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着重让学生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虽已上六年,但分析能力还是相对有所欠缺,需要老师搭建一个水到渠成的桥梁,那就是恰当引导孩子有效品读。【设计思路】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理念的定位,联系学生实际,我准备以“以读处思”为教学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充分讨论中,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对话。同时,辅以“谈话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迁移引入。二、学习生字词,朗读诗句。三、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五、总结全文。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设疑自探。二、全班汇报,解疑合探。三、质疑再探。四、总结深化。五、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迁移引入。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三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鲁迅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 1.齐读诗的题目。 从诗的题目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简介写作背景: 3.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资料,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谭嗣同先生气壮山河的生前绝笔绝命诗。 二、学习生字词,朗读诗句。1.听录音:注意语气、停顿。2.生自由仿读。3.指生读。4.全班齐读。5.检查词语:节俭 监狱 肝胆望门投止 须臾 横刀 肝胆 昆仑三、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五、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设疑自探。(一)、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结合书中注释以及搜集的资料自学古诗。自学提示: 1.从重点词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你从诗句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感动?读出了崇敬?并说明理由。 3.把自己解不了的问题做上标记。(二)、小组交流。二、全班汇报,解疑合探。1.A预设:“望门”句引导学生从张俭入手突破。师补充或引导学生补充理解。出示:A.“望门投止”这个成语(带解释)。语言文字训练B.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C.联系当时背景想一想,此时谁正处于这种情境之中?D.想着仓皇出逃流亡在外望门投止的梁启超、康有为,狱中的谭嗣同,此时他是怎么想的?根据诗句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谭嗣同这一个思字饱含着这个“思”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 E.师点拨:我们可以读懂作者一片深情,(思念、牵挂、祝福、期望,康、 梁在国外得到仁仁志士的帮助,像张俭那样得到好心人破家相家容,以度过险情。寄予厚望,他日东山再起,完成他们未完的事业,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师结:对于引用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古诗我们在理解时要充分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历史,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诗意就会变得轻松。 F.预设:忍死句 有了理解第一行诗的经验,谁来汇报第二行。 了解“杜根”须臾的近义词 诗中写谁忍死须臾不畏一死理解“待杜根” 待是等待、期待 诗人诗中真正是等待、期待谁能杜根一样复出,有重生机会,他日东山再起? 是为了让自己一死吗?不是的。有资料记载:待唐才常来京,解救因变法被捕人士。 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整理、编著的谭嗣同传具体描写了被捕前的言语及情节,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出示: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一个把变法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不会只想着自己的。 他拒绝出走,拒绝日本使馆的保护;决心以死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警策国人,呼唤更多人走到救国的队伍中去。“待”字,读出谭嗣同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希望,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乐观态度。谭嗣同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些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穷守节,不为富易志 小结:理解这句诗从历史典故入手,捕捉两个关键词“思”、“待”去品读诗句,让我们读懂谭嗣同对流亡战友寄予的厚望,读懂他对变法事业的信念和执着。我们进一步品味出了谭先生的崇高人格,也重新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不仅心存感动而且肃然起敬。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齐读这首诗(指读、赛读、齐读) 三、质疑再探。1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联系刑场上高呼的句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语言文字训练。出示肝胆的几种解释,诗中的肝胆选择哪种解释? 3.“去、留”作者意在指谁去谁留?结合背景。 4.理解“去”“留”的深刻含义。 师: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是有时间出逃的,朋友们都劝他出去避一避,但他却下定决心以身殉难,但同时他也希望能保留一批同志,以图将来,所以他劝梁启超出逃,他说:(出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不以召后人!就是说无论是去者还是留者,都是为着共同的事业,都是赤胆忠心的大英雄,所以说“去留肝胆两昆仑,“去”的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的指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难者,他们各得其所,一样的崇高,一样的伟大。 5.理解“两昆仑”的含义。 昆仑的意思,用来形容什么? 把谁比喻成两昆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都是昆化山一样的好汉。)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句所表达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崇高与悲壮,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也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读这句诗 四、总结深化。(内容、写法、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写此诗的第五天谭嗣同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1898年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生前绝笔之作,齐读全诗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他的伟大爱国精神、热爱人民与追求真理的情感、坚强斗志与崇高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高度敬仰与深沉缅怀。这诚如鲁迅在年轻时所说:“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 2.出示正气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 总结:新一代的我们,不能斩断历史,遗忘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创伤,饱经忧患, 然而总能度过难关,归结于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