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3868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3只交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下列各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项中有且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你选择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把你选择的答案填入指定的表格中1.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A. 法家“严明法度”B. 儒家“礼”C. 道家“无为而治”D. 墨家“尚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古代城市等级贵贱有序,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整齐划一的“严明法度”,排除A;道家“无为而治”应该体现为管理制度的松弛等方面,排除C;由天子诸侯等的建筑规格不同,排除D。2. 美国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了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xx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A. 墨家B. 儒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C【解析】题干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因此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道家认为“道”为万物之源,无为而为,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非攻”、“兼爱”、“尚同”等;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关问题,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故AC两项错误。法家主张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故D项错误。3.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此时期,中国的诸子百家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儒家所倡导的是仁礼,是君子,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兼爱非攻尚贤是侠客的体现,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隐士,法家是严刑峻法,是英雄,据此分析可知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君子、侠客、隐士、英雄,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4.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相互融合【名师点睛】百家争鸣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5.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具体的思想主张,“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则体现了道家的反对浪费的思想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法家的思想并未体现出来,含的D项是不合题意的,排除;AB两个选项错在没有完全归纳出儒家道家墨家三家的思想成果,AB两个选项均是不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主张【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6. 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A. 天人感应B. 和谐中庸C. 三纲五常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它并非是一种道德准则,故A项错误。和谐中庸是一种为人处死的法则,并非是一种道德准则,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儒家的道德准则。故C项正确。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而非道德准则,故D项错误。 7. 汉武帝创建太学,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某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给汉武帝创建的太学命名,下列名称比较准确的是A. 汉朝中央政治学院B. 汉朝郡国联合大学C. 国际孔子学院D. 儒家师范大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因此A符合题意。考点:太学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2种: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8.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C;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排除B;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A。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9. “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这一拜歌曲中体现的忠义思想,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 “仁政”学说B. “天人感应”学说C. 宋明理学思想D. “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A“仁政”学说,主要是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要仁爱,不符题干要求; B“天人感应”学说,是为了神化皇权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的的,不符题干要求; C宋明理学思想,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就有忠君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讲的是要学以致用不能研究无实际价值的学问,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干扰项中有汉代的思想,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原因。(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10.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 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 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 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A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董仲舒主要是发展儒家思想;D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11.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D由材料看不出,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2. 下图中,三人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 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 佛儒道思想吸收融合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故排除B,选A;宋明理学是佛儒道思想吸收融合,排除C;明末清初时期,不存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的条件,排除D。13.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发展B. 儒家民本思想C. 手工业发达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通过图表的观察可以看出古代的科技重在农业等实用的方面,根本原因是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作为基础决定的,服务于农业的需要,所以正确的是A项,B是思想文化因素,排除;C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结果,排除;D是政策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点睛:要区分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简单说,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就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来看,政治和文化根源于经济,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故容易判断选A。14.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 造纸术B. 活字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与火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15. 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造纸术的推广D. 印刷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唐宋时期,我国相继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印刷术16.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作者对中国三大发明的评价:“而不是新思想”“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说明三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并未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7.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经验性重视实用技术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总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形成的一些条件,其中没有包括出现的实验探索。“化学并不突出”一句表明了正确和错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农业表明。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和化学缺乏的例子说明。故选A。BCD含有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西方近代的科技有显著地差别:中国古代的科技注重经验实践,注重实用,但是缺乏理论的探索,西方近代科技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此外二者的发展的环境等也是需要把握。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特点18. 下面字体中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书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由隶书衍生而来的是楷书、行书和草书,是楷书,是行书,是草书,是篆书,先于隶书,排除该项,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19. 宋代文人雅士的书法追求“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以下能代表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书法作品是A. B. C. D. 【答案】A【解析】黄庭坚的行书如行云流水,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书法追求“尚意”,故选A;BC朝代不符,排除;D始于宋代,但文字商业气息浓厚,缺乏艺术品位,排除D。 点睛:本题的知识要求是要对典型书体的风格有明晰的认识,但是结合典型法书作品的年代也容易判定选A。20. 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也是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上述广义诗歌分别属于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唐诗、宋词、元曲D. 宋词、唐诗、元曲【答案】D【解析】“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长短不一,便于咏唱,属于宋词,“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格律严整,属于唐诗,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不必俗俚,属于元曲,故排除ABC,选D。21.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习俗风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22. 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A. 柳永B. 李清照C. 辛弃疾D. 李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该词人应属于豪放派词人,AB不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D不对,李白属唐朝诗人。因此C符合,苏轼、辛弃疾属两宋时期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人物。考点:本题考查宋词。点评:注意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风和代表人物。.宋词兴起的背景:(1)背景: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2)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23. 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而是包括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 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C. 社会教育的普及D. 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答案】B【解析】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化的世俗化,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排除A;宋元时期的话本不能说明社会教育的普及,排除C;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出现这种变化说明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排除D。24. 明代小说西游记包含多种文化底蕴,大部分评论者认为它是多家圆融(通融)的产物:“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西游记的这一特点A. 表明明朝小说得以蓬勃发展B. 深受“三教合流”思想的影响C. 反映了浪漫主义已成为文学主流D. 表明神话小说深受大众喜爱【答案】B【解析】 单凭一部小说不能得出明朝小说得以蓬勃发展的结论,也不能说明浪漫主义已成为文学主流,排除AC;由材料“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体现了“三教合流”思想的影响,故选B;材料没有人民大众对西游记的评价,故排除D。25.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A. 专制主义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C. 拜金主义盛行D. 轻商思想淡化【答案】B【解析】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世俗的现实生活,这种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观念和形式内容的变化,世俗小说更加繁荣。因此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材料所涉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故选B。26.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B.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C.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材料说明中国人受到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列强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学习,产生了最早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不涉及制度层面。“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这一观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张向西方学习战舰、火器和练兵之法,符合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选自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洋务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D材料是孙中山的讲话,号召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洋务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27.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 林则徐B. 魏源C. 曾国藩D. 李鸿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师长一说,实倡先声”可知“默深先生”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可以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28. 晚晴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A. 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B. 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C. 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D. 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造船、制器”、“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作者批判的是近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因为洋务派坚守“中体西用”理论,只强调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停留在学习“有形的物质”),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表述正确。其余AB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阶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29.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体现变法、向西方学习、科学救国的内容,故A、B、C错误。而题中的“中国并不在中央”与D相符。考点:维新思想30. 康有为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答案】D【解析】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所以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请你阅读材料,并根据题目要求在题目所留空白处作答。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张是得不到各诸侯国认同的,是不可能实现的。(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相关知识点。作为材料问答题,首先厘清这则材料的含义“,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再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影响回答,主要是从天人感应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注意题文中的关键信息“,爱民必先于节用”,所以朱熹理学提倡“薄敛节俭”。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成分,所以在南宋时期朱熹理学就成为了官方哲学,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4)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儒学批判思潮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提取题文的关键信息“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关于第二小问,主要是从明清批判思潮的影响说起。另外,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在封建社会算的上是“异端”,所以要了解他的关于封建专制的批判精神。(5)本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多方面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回答,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使儒学始终成为主导思想。任何能为时代所接受的思想主张,都是因为它与时代的吻合性,所以儒学更是体现了它的发展性和与时俱进性。32. 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材料二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材料三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3571788科学发现始终是在继承与突破传统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中世纪末期,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对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提出质疑。哥白尼在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算,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成比例”的学说;并于1610年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1781年,一些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先后发现了海王星与冥王星。(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何不同特点?【答案】(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2)原因:领先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落后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深入发展,推动思想解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中国:服务于农业(或分布在农业或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西方:主要服务于工业(分布在与工业相关各领域)中国:实用性强;西方:重理论;中国:依据经验,多是经验总结;西方:依靠科学实验;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结合图片分清历史阶段即可。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原因既要回答出领先的原因还要回答出落后的原因。领先的原因主要从农耕文明的发达的角度论述,落后的原因则主要从西方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以及资本主义经的发展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角度进行论述。(2)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特点主要从科技服务的行业不同、实用性和理论性不同以及科技成果出现的途径不同多角度进行论述。例如,中国的科学成果多来自于日常的劳动生活,来自生活的经验,而西方科技则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等科学实验的器材,按照材料多角度比较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及原因、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特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