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3837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3.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4.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5. 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6.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7.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B 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C 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D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A 禁烟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9.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A AB段 B DE段 C CD段 D BC段10. 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1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 组织了人民公社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2.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A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13.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4. 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15.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16. 20世纪30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 B西式礼仪广为接受C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 D民主共和的精神17.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指出:“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据此种衡量标准,斯大林模式( )A. 农业集体化能推动现代化 B. 只重视经济不利于现代化C. 苏联已经实现全面现代化 D. 成就显著并未阻碍现代化18.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战后世界经济的规划者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力求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为了实现“贸易自由流动”,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 )A. 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B. 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C. 成立了北美自贸区 D. 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19.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 B. 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C. 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D. 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20.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C.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 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21.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因素中,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A 国家性质 B 综合国力 C 国家利益 D 国内外局势22. 新时期,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针调整的主要动因是( )A 中国睦邻政策的推行 B 两极格局的解体C 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 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2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24.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美苏冷战对峙 B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C 两极格局瓦解 D 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25.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C 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 平等互利、力量均衡第II卷本卷共3大题,第26、27题各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16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简图材料三:19291933年美国社会状况请回答:(1)据材料一,“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概括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1879190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使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什么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据材料三,美国社会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美国新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特点是什么?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6分)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 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xx年8月大生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28.(18分)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6分)(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4分)高一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1.【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D项正确。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联系,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A不正确。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B不正确。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C不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建立了亚洲和美洲的联系,故选D。5.【答案】C 【解析】题干关键词之一是“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这一历史转变是指英国社会制度的转变,英国最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最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有了傲视全球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6.【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科学进步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轻工业的地位下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产业结构,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电子工业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属于新能源的运用,不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开展的自救运动,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A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一直存在,且并未有效抵制,故B项错误;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措施之一,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是洋务运动,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安庆内军械所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9.【答案】B 【解析】AB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E段中19271937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D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C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1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况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12.【答案】A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然坚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进入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上日程,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根本性突破”。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因为要长时间站立使用机器,小脚难以适应生产的需要。要想在工厂做工,就必须改变缠足陋习。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故A正确。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上海居民看待外国事物都是好的,全盘否定本国的事物;无论好坏皆模仿国外,说明了当时上海居民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15.【答案】B 【解析】由1909年可排除A、D两项,由“亲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可确定该媒体为电影。所以选B16【答案】A 【解析】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表面上反映出西式礼仪被广为接受,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平等意识的增长和社交风气的日渐开通,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无法推测出;民主共和的精神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损害农民利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利于现代化,故B选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方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A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实现全面现代化,故C选项错误;从惠及百姓和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不能说斯大林模式成就显著,故D选项错误。故选B。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故A选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不是二战后初期,故B选项错误;北美自贸区成立于1992年,也不是二战后初期,故C选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强调的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制度,可知主要是改革计划经济,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以经济改革为突破口,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又转向政治改革,排除A。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强调的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制度计划经济,可知在当时是必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0.【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故D选项错误。故选C。21.【答案】C 【解析】以万隆会议为例,这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会议能够圆满成功的原因在于共同的利益相同,故选C。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之国家的外交方针也逐步调整。所以答案选C。23.【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答案选B。具有军事性质的是北约,故A错误;C不符合杜鲁门主义,故错误;美国与受援国当时没有矛盾,故D错误。24.【答案】A 【解析】“柏林墙”“三八线”“北约”“经互会”都是美国和苏联对峙的表现,故选A项。25.【答案】A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表现为五大政治力量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故选A。 26. (16分)(1)事件:新航路开辟;(2分)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分) 出现了垄断组织。(2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3)经济危机(2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分)27.(16分)(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分)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2分)(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2分)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2分)(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2分)原因: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28.【答案】(1)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原因:外国的入侵(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 (2)变化: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2分)因素:三大改造的完成。(2分)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分)(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