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 (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3834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 (III)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2宋朝陈亮说:“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由此可如其主张()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对外开放D经世致用3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4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19世纪中期的伦敦()A工业化带来环境污染B城市拥堵人口膨胀C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D化学工业污染严重5黄墨舫杂志记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B民间制瓷业兴旺发达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6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年)种茶面积(万亩)产量(万担)内销(万担)外销(万担)183752126052006051861625352025207188693495674620536246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中国控制了世界茶叶的销售市场7唐诗人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作者对商人的态度反映出()A商人的税赋远轻于农民B作者受儒家义利观影响较大C重农抑商政策实效相悖D老农生活悠闲更亲近自然8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C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9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A采矿业和运输业B化工业和建筑业C钢铁业和金融业D面粉业和纺织业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这一现象()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B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C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D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11xx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A娱乐大众B远程教育C艺术展示D传播资讯12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4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人为地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B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C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1519291933年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银行纷纷倒闭B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C大批工人失业D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消费不足16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节工业生产B稳定金融秩序C减少耕种面积D维护社会稳定17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B成立农业调整署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D推行“以工代赈”18某国际组织的协定称:“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据此判断,该组织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世界贸易组织19某区域集团组织最初是两个宿敌为首的六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九十年代以来其一体化进展迅速,具有了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并发行了统一货币。这一组织是()A欧洲联盟B亚太经合组织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20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B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C“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21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许多国家申请加入的场景,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A发展中国家主宰了世界经济B经济区城集团化获长足发展C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22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B三大改造的成就C“大跃进”的成就D改革开放的成就23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国有企业的改革24xx9月4日一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G20峰会。G20峰会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G20峰会,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这表明() 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经动摇 第三世界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A B C D2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4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建国后,即从海路展开对外贸易。北宋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北宋和外国贡使进行官方交易。另一种方式,是大量的民间贸易来往,北宋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辖。北宋的输出品主要是瓷器、杂色帛以及各种矿产品;输入的多半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如各种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玳瑁、苏木等。 明代的对外贸易原有“朝贡贸易”和私人经管的私商贸易两种形式。郑和出使海外诸国,实际上是这种朝贡贸易的扩大。私人的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事实上则在继续发展。南洋所产的香料,是进口商品的大宗货物;其次,进口外国的商品中,手工业原料和织纺品为数最多。综观这时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并非只是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禽异兽、珍珠宝石之类,其中大部分都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王朝在对外贸易的管理上,也体现了禁海闭关政策中的限制原则。在中外商人相互关系的规定上,外国商人只能和中国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贸易。然而,这二百年中,不但贸易量在不断扩大,而且和贸易发生联系的金融活动,包括汇兑和放款,也有所发展。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势力,西方国家逐渐取得贸易的支配权。这个时期中外贸易上的主要商品,在中国出口方面,以丝、茶、棉布为主。进口商品以毛织品和棉花为大宗。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品种繁多的进口货中,以鸦片和棉纺织品为最大宗。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的五年平均数,鸦片占进口货总值的392%,棉纺织品占进口货总值的322%,鸦片居于首位。经过20年的发展,到光绪二十年(1894),棉纺织品上升为首位,鸦片下降为第二位。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出口主要还是农产品,以茶叶和生丝为最大宗。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几乎全被外国洋行所控制,农产品和原料受到外国商人的压价掠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清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后期进出口货物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材料二发生在 20世纪40-6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已经产生、并且仍在产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的发明,辅助人类不断增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生物工程、核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和宇宙空间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都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向了新的高度。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材料一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4分)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分)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材料二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政策?(2分)该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维埃政权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严峻形势。(4分)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实施了什么新政策?(3分)长安一中xxxx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理科)答案及评分标准1A2A3B 4A5B6B7B8D9D10B11D12B13C14A15B16D17C18A19A20D21C22A23C24D25C26(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答: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也可以得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 (2)发展: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 27(1)特点:贸易方式基本包括官方(或官方控制)贸易和私人贸易两种;贸易政策由开放鼓励逐渐走向限制;贸易权到清前期末逐渐落入外国人之手;中国出口货物以传统的丝、茶等为主;进口货物最初以奢侈品居多,后来则与国计民生有更多的联系。(2)变化:出口货物中手工业品减少,农产品和原料增多;进口货物由奢侈品、传统毛织品,变为鸦片和棉织品。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倾销其廉价的棉纺织工业品等;鸦片作为特殊商品也成为西方攫取高额利润的工具。28(1)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电力时代);历史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评分标准: 一等(6-5分)观点明确理解全面表述清楚 二等(4-3分)观点较明确理解较全面表述较清楚 三等(2-0分)观点不明确理解不全面表述不清楚29(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措施:余粮收集制(余粮征集制) (2)形势: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新政策:新经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