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3400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过程一、考点突破1.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及意义;2. 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类型及表现;3.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 理解城市化进程及阶段。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2. 城市化进程及阶段。难点:城市化进程及阶段的判读。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1. 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城市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综合分析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3. 意义项目原因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居民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发展差距二、乡村城市转型1. 概念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2. 类型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3. 具体表现景观:乡村景观(阡陌纵横、民居分散)城市景观(烟囱林立、楼房密集);社会:文化教育、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改变;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三、城市化动力机制1.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2. 表现: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3.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四、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城市化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增长趋缓甚至停滞问题较少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发展趋势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分布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随堂练习】1.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 城市人口数量 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C. 城市面积的大小 D. 城市职能的重要性答案:B 思路分析: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2. 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A. B. C. D. 答案:A思路分析: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例题1 (四川高考)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 2千米附近 B. 4千米附近C. 8千米附近 D. 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思路分析:第(1)题,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越多。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判断,2千米附近和4千米附近,201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较1990年减少,故A、B错;8千米和10千米处,2010年较1990年人口密度增大,但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在10千米附近,故D正确。第(2)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由图可知,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市中心及附近人口密度不断降低,这是由于城市功能区出现明确划分,中心地区地价上涨,逐渐变为以商业等活动为主,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的反映,B错误,D正确;城市等级与城市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方面有关,与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相关程度不大,C错误。答案:(1)D (2)D例题2 (安徽高考)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问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思路分析:第(1)题,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逆城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治安混乱、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和乡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的现象。据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市人口比重介于35%45%之间,仍低于50%的水平,故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第(2)题,据图可知,安徽省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故A错误;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B错误;图示信息不能反映人口的空间转移,C错误;据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整体呈增长趋势,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答案:(1)B (2)D【高频疑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人口由市区和乡村迁往郊区人口由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郊区条件明显改善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使市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图示相同点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同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发展的后期成熟阶段人口移动距离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城市自身发展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市中心区衰落分布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方法提炼】城市化进程及阶段的判断方法(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