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收心考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3174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收心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收心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收心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收心考试题注意事项: 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相应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信息。 第I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的式微、都市文学的兴盛、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等。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而且随着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更普遍更深入的要求的提出,也由于生产力不充分尤其是不平衡的状况的存在,社会矛盾给人的内心刻下的印痕更为深隐也是可能的。这就更要求新时代的作家继续“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新时代”给当下文学所带来的挑战还表现在,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触及乃至包含“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这一议题。而当我们意识到新文明的担纲者只能是“中国”这一综合性的主体的时候,则问题又转化为新时代的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理解和阐释“中国”,抑或如何以“中国”更准确地说,如何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来展开自己的作品世界。(摘编自周展安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中国”内部展开,很少关注海外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情况。B因为“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所以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C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作家在展开文学世界时都会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D新时代的作家应当继续直面现实,解决矛盾,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不足,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加以充分呈现。B第二、三段详细阐释了新时代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为论述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C第四、五段针对新时代给当下中国文学所带来的挑战,从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剖析。D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要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诉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既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等根本属性,又在具体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B新时代文学在表现新时代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客观上发展为史诗。C作家应关注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应在作品中体现良知,守住底线。D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进行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将体现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康志刚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欢吃。那一年,他在城里安了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凤霞在小院的南墙根下面种下几颗扁豆。种子是从老家拿来的。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下班,他和凤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其实不待长高,凤霞就将碎布条从墙顶上一条条垂下来,为它们搭架,让扁豆秧子顺着布条爬到墙头上。在他们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的霞霓,那种家常的气息让他感到很亲切。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到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让人赏心悦目。那些天 ,吃过晚饭,胡同里的人都凑到胡同口。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说家。还没说几句,在停顿的间歇就被另一个人抢去了,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抢了风头。就那么一个话题,总也说不完,说不够。凤霞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胡同里的人来往,这会儿也似换了个人,也抢别人的话头,说起来也不肯住嘴。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凤霞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说不定哪天就拆了呢。从前凤霞下班回家,总是顺便在路边买一把菜。自打种上扁豆,凤霞时常两手空空回来。因为院里就有现成的呢,即便已经坐上锅了,也来得及呀,转身去摘一把即可。一顿饭,仿佛就因为有了那盘绿莹莹的扁豆,才变得生动起来了。如今,他们满脑子都是拆迁,很少想到扁豆。即便想起来也不屑一顾:扁豆算什么呀,上不得台面的。但无论他们怎么急切,依然不见开发商的影子。他们哪沉得住气,就去打探。打探来的消息让他们惶恐而又不安: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果然,他们的顾虑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盖高层建筑。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你说开发商能不改变主意吗?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大家又聚在胡同口商量对策。大家依然抢着说,比从前还要急迫。从前那是因为激动,现在只剩愤怒了。商量的结果是推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星期天上午,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他们见到了开发商老许。当弄明白来意,老许抖一抖手里的烟,叉开两腿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往回走着,老秦狠狠地往地上啐一口:哎,钻钱眼里了!他想附和一句,但心里像抽空了,哪还有一点底气。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又到了清明节。阳光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好在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的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凤霞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凤霞见下的种子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多次对种扁豆进行了细致描绘,既突出了种扁豆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B.小说中先写扁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又写“他”和妻子对扁豆的不屑一顾,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他和老秦一同去和开发商理论,开发商的一连串问题却弄得他们哑口无言,他想附和老秦的愤怒却无底气,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句“是种子就会发芽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表明经过拆迁风波后的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5.分析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的作用。(6分)6.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拆迁”,而不应为“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o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O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O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摘编自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材料二:材料三: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材料四: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C从材料二中四个年龄段用户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文化体验游认可度在2130岁这一年龄段最高,而后随年龄段增大而递减。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能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9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秸初,为夏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竞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夏人方修贡人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B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C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D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B神宗是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使用的名号,有别于用以褒贬善恶的谥号。C夏指西夏,是曾与北宋对峙的政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之为“天狼”。D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纮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境内发生饥荒,百姓纷纷准备逃亡,他采取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因此受到皇帝提拔任用。B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案件,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加以惩治。C杜纮义正直勇敢,不畏强势。面对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毫不退让,据理予以严厉驳斥,使得西夏使者不再敢于提及此事。D杜纮感念兄恩,重视亲情。他铭记兄长教诲自己成人立身的恩德,侍奉兄长礼节周备,在兄长去世之后悉心照顾其家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2)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扫,医视之。(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破阵子陆游仕至千钟1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2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幽谷云萝3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注1千钟:优厚的俸禄。2营营:忙忙碌碌。3云萝:也叫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人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B. 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现在才知道,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不值得追求。C. “沽酒”“题诗”“采药”“对棋”四词概括了词人晚年的生活,表达了归隐的幸福与快乐。D. “不归真个痴”既道出了词人对选择归隐的肯定,又表达了自己不再继续“痴”的庆幸。E. 下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词句对仗工稳,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尾句含蓄言志。15. 这首词陆游写于晚年,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氓中,用“- ,-”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2)屈原在离骚中以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 -,-”。(3)赤壁赋中描绘出赤壁秋江的爽朗与澄净,也恰好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 ,-” 。 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 ,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xx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B建言献策 迫不及待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C运筹帷幄 迫不及待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20下面是某学生给多年未见的老师写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之处,请找出并改正。(5分 )自从出国之后,学生一直垂念师恩,您送给我的补璧之作,我一直惠存。此次本欲枉驾府上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加之每日宵衣旰食,唯有以此尺牍聊表寸心,遥祝恩师百龄眉寿、万事如意!(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5)将改为21下面是某校教师教学评估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组织学生问卷评估根据学校教学评估细则统计评估结果教务处存档反馈教师个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同学们在学校建议学生假期阅读的书目中读了几部中外名著,例如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高老头三国演义唐吉诃德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等,每一本都是一粒思想的种子,每一部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在你假期所读的名著中,你总会有一些感触和收获,那么就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吧。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3 分)C 2(3 分)B 3(3 分)A4(3分)A (B.“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应该是心态发生了变化;C.“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错,应该是他没有底气;D.“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错,应是回归恬淡生活的惬意)5(5分)内容上:交代“拆迁”这一情况。“突然”二字写出消息的来源并非官方,为后文他们这里不拆迁作铺垫。(2分)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正是有了拆迁的消息,后面才会有人们对拆迁一事的各种表现,如人们的讨论、心理的变化、“他”不种扁豆等。(3分)6(6分)观点一:不同意,小说标题应为“种瓜点豆”。理由: “种瓜点豆”为全文线索。先写自己和妻子在小院的南墙根种扁豆的事,再写因拆迁产生了种不种扁豆的矛盾心理,最后写拆迁一事破灭而又重新种起了扁豆。点明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标题,开头第一句“他喜欢种扁豆”以及文末重新开始种瓜点豆,表现出夫妻二人质朴单纯的性格特征。揭示主题。小说以“种豆”事情的心理变化来写的,揭示了城市发展带 给人们的焦虑和幻想,体现了平淡而踏实才是生活的本真。观点二:同意,小说标题应为“拆迁”。理由:“拆迁”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拆迁”事件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在当下社会中的种种心绪。“拆迁”作标题发人深省,启人思考,突出了城市发展引出的矛盾。7(3 分)A 8(3 分)D9(6 分)现状:文化旅游迅速崛起,发展潜力巨大;出现了同质化的效仿现象,以及为了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等无序化竞争现象。途径: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杜绝效仿,避免无序竞争。10(3 分)D 11(3分)A 12(3 分)B13(10 分)(1)(5 分)奸计正在此,希望趁我们惊扰发动变乱,怎能落入他们的圈套?他们做不了什么的。(语意通顺得 3 分,译出“胶扰”“术”各得 1分。)(2)(5 分)(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师选官调职,在旅舍中卧病,杜纮接他回家,请医生为他诊治。(语意通顺得 3 分,译出“宦”“逆旅”各得 1分。)14. CE15.荣华富贵,过眼烟云,不屑一顾。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元是梦”是对荣华的最好诠释。在归隐中度过余生的无奈。作者借沽酒、题诗、采药、对棋聊度余生,虽然有乐趣,但更透露出无奈。“不归真个痴”道出了词人对人生的顿悟(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6略17解析:选B。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彰显”应改为“检验”。18解析:选A。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19解析:选A。“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心情急切”,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20(1)“垂念”改为“感念”。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2)“补壁之作”改为“大作”。补壁,是作书绘画的人,把作品赠人的时候的谦词。(3)“惠存”改为“珍藏”。惠存,敬辞,请对方保存。(4)“枉驾”改为“亲至”。枉驾,敬辞,指对方来访问自己或请对方访问他人。(5)“宵衣旰食”改为“琐事缠身”。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共5分,每找出一处错误并修改1分,修改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只找出错误没有修改不给分。)21.教师教学评估首先要依据学校评估细则,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评估,然后统计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个人,同时将评估细则和评估结果在教务处存档。(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 杜纮,字君章,刚考中进士时任洺州永年县令。当时正值荒年,老百姓想逃往外地谋生,杜纮让人对老百姓说:“我不能让你们一定不出去,(但)如果你们能留下来,我一定让你们不挨饿。”老百姓欣然听从他的劝告。杜纮于是让官府印制票据,平价向富户借贷粮食,约定丰收之年监督偿还。于是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没有人逃往外地。第二年粮食丰收,向富户偿还借贷时不超过原来约定。宋神宗听说他很有才干,于是任命他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并负责撰修武经要略。有一次杜纮就所担负工作向皇上奏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话,称赞杜纮奏陈简洁明白,并很快就采用。杜纮每次与人商议各类讼案,一定引经据典妥善办理。又说:“天下的囚犯应该被处死的,吏员懦弱无能不能执法,就总归结于案件疑难。杀人后而定为疑难案件,这是放任老百姓被杀的借口。请求惩治胆大妄为的断案之人!”(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之后)杜纮升任刑部郎中。宋哲宗元祐初年,他担任夏国国母的祭奠使。当时西夏刚向大宋进献贡品,杜纮来到夏国,夏国人态度十分傲慢,接待者身穿兽皮做得衣服,给他安排下人坐的座位,座位上蒙着灰黑色的饰物,并且不下跪接受诏书。杜纮斥责他们说:“宋朝皇帝的慰问礼十分丰厚,今天就不能上礼了。”夏国人畏惧才开始恭敬。以后,夏国使臣来到宋朝,请求归还宋朝占领之地。杜纮将他迎接到宾馆,夏国使者想入见宋朝天子并有所陈述,杜纮制止他,夏国使者出语十分没有礼貌。杜纮说:“夏国国王假如有所请求,一定会写在表函之内,这是国家大事,朝廷怎能凭使臣的口传决定能不能吗?”接着连着驳斥他,夏国使者才不敢发言。 任郓州知州(期间),曾有人在城角高举旗帜,并在旗上书写妖言,妄图引发民变,全州百姓都十分震撼。时间不长草场大白天发生火灾,正如妖言上所载之事相同,百姓更加恐慌。有人提出在城内大肆搜捕(他们),杜纮笑着说道:“坏人奸计正在此,他们就是希望趁我们受惊扰而发动变乱,为什么要跳进他的圈套呢?他们办不成什么大事的。”没过多长时间,就抓住了盗贼,(果然)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如他揣测到的一样,于是依法将坏人诛杀。后来杜纮又担任应天府知府,死到任上,终年六十二岁。杜纮对其兄杜纯十分敬重。在郓州任上听到其兄逝世的消息后,哭着说:“兄长教育我长大成人,今天他去世我(却)不能亲自陪在他身边,我死不瞑目呀。”正赶上奉旨进京,于是在京门迎接其兄的灵柩,他的哀哭声感动到路人。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寡嫂,并向朝廷陈述其兄功劳,让其兄子孙一人为官。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城等待调任官职,生病住在旅店,杜纮与他一同乘车回家,请医生为他诊看。马随最终不幸去世,杜纮在自己家中为其办理丧事。有人认为这有犯忌讳,(但他依然)不顾惜自身,他的高风亮节大概出自他的天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