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776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4.影响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经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图示解史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2.习俗(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4)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6)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3.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4.通讯工具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四、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1)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电影事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考点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论从史出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史料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年时事大观结论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获取材料信息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材料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1914105 20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043.6191849 890 29351.51 568 85329.6主要信息:_答案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考点二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1.论从史出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结论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_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发现问题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命题角度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命题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3.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命题角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292014全国,301.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2017课标全国,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2.命题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3.命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 383.58104.9219152 097.3493.3019162 062.0741.4219171 559.4385.4719181 334.0830.661920848.43239.67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折射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C项正确。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从1914年到1916年,火柴进口量递减,但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来看,并未呈现递增态势,故B项解读错误。反对“二十一条”发生在1915年,故排除D项。1.命题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与思想解放(2017滨州高三期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2.命题点:北洋军阀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立法程序的重视与规范,故选A项。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上不能直接体现,故排除。3.命题点: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特性(2018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29)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 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 500万元”得出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4.命题点: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2017莱芜二模,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的推动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办厂的结果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A解析抓住材料“19141924年间”来分析,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3.1919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政府支持 D.价格低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技术优势,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技术而非价格,故D项错误。4.(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一,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这反映了()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答案C解析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5.(2017滨州二模,2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B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6.(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7.(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8)“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阅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8.(2017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8)“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作者观点的认识。答案(1)理由:剪辫易服有利于个人健康;提振士气,改善精神面貌;配合新政的开展,促进社会进步。(2)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也可回答改良长袍马褂、研求中山装之类。)社会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散,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的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3)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留原来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