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9课 兰亭集序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739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9课 兰亭集序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9课 兰亭集序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9课 兰亭集序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9课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背诵全文。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3.赏析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和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2)修禊()(3)清流激湍() (4)流觞()(5)游目骋怀()答案(1)u(2)x(3)tun(4)shn(5)c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修禊:_(2)列坐其次:_(3)趣舍:_(4)嗟悼:_答案(1)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依次坐在曲水边(3)追求和舍弃(4)嗟叹哀悼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悟言一室之内:_(2)虽趣舍万殊:_答案(1)通“晤”,面对面地交谈(2)通“趋”,取向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义:_今义:像盐的味道或用盐腌制的。(2)茂林修竹古义:_今义:修理,整治;修饰。(3)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4)俯察品类之盛古义:_今义: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或取诸怀抱古义:_今义:抱在怀里,心里存有,胸前。(7)向之所欣古义:_今义:方向。(8)终期于尽古义:_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一段时间。(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文雅。答案(1)都。(2)高,大。(3)它(曲水)的旁边。(4)万物。(5)用来的(东西)。(6)抱负,志向。(7)以往。(8)至,及。(9)这次集会的诗文。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次(2)修(3)期(4)临(5)致(6)之(7)所(8)夫答案(1)水边/临时驻扎或住宿/编排、编次(2)长/修整,修造/著,撰写(3)至,及/约定/限定的时间(4)面对,引申为阅读/迎/将要(5)情致/集中/说(6)动词,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7)代词“所”与介词“以”连用,表“用来的(东西)”的意思/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指所爱好的事物/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指所作的诗(8)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感叹语气/语气词,表示提起下文几种交往的形式,发出感慨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群贤毕至:_(2)少长咸集:_(3)映带左右:_(4)一觞一咏:_(5)引以为流觞曲水:_(6)所以游目骋怀:_(7)足以极视听之娱:_(8)当其欣于所遇:_(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10)齐彭殇为妄作:_答案(1)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2)形容词用作名词,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3)名词用作动词,环绕(4)名词用作动词,喝酒(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7)副词用作动词,尽,穷尽(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欣(9)数词用作动词,将视为一体(一样)(10)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等同起来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死生亦大矣:_(2)其致一也:_(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5)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6)引以为流觞曲水:_(7)当其欣于所遇:_(8)亦将有感于斯文: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省略句、介宾结构后置句(5)省略句(6)省略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8)介宾结构后置句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_(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译文:_答案(1)有贤德的人全会聚在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2)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畅快。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侄子。青年时期已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他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法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被后世尊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法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辑有王右军集。二、背景展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参加这次盛大的风雅集会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三、文学知识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四、文化常识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于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2契:古人用竹、木、铜等制成契符,各执一半,作为凭信。课堂导语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皇帝自私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兰亭集序的结构思维导图,请用两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填写在处;然后用一个字概括每一部分所反映出的情感,填写在处。答案记会慨叹明意乐痛悲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答:_答案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淡雅的特征。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些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2“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_答案从字面上来看,“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3第三段中的“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答:_答案第三段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悟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4本文是如何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的?答:_答案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平静、闲适。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到了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作者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作者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到激荡,再由激荡到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5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答:_答案兰亭集序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了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表象的生与死、长寿与短寿,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是有益于社会,还是浑浑噩噩。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对此你有何看法?答:_答案(示例)我觉得王羲之的生死观有些片面。生命的价值不一定要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同为亡国之君,蜀后主刘禅在晋朝乐不思蜀,浑浑噩噩,虽然寿终正寝,却留下了千古笑柄;南唐后主李煜却敢于表达思念故国之情,虽被宋太宗毒死,却留下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佳句,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我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是片面的。景物描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景物描写富于特色。技巧点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呢?第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刻画。第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第三,展开合理想象。第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迁移运用请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18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天气渐渐地转凉了,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小河、庄稼上。这落叶似乎是报信员,告诉大家“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小草们也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秋姑娘又在落叶的喜悦簇拥下重新来到人间。在这个到处都是一片黄澄澄的景象中,各种小花似乎睡着了,个个低着脑袋,耷拉着两片早已经失去光彩的“双手”,默默地,一声不吭地等待着遥远的春天的到来。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让生命永恒生活于东晋的王羲之,虽有“岂不痛哉”的悲慨,但更多的是对古今“其致一也”的生命体验的追寻。他诗意地栖居,尽情地挥洒,从他的文字里我们感悟到:在短暂的一生中,要珍爱生命,更要用“永不放弃的追求”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生命才会更加辉煌精彩,更加璀璨多姿!运用示例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价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恣情天地之中, 放浪形骸之外。醉卧兰亭,醒叹世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于方寸之上,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生命的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因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因而名垂史册。二、课外素材宁夏78岁翁朱继明临写千遍兰亭集序宁夏78岁老人朱继明对兰亭集序极其喜爱,多方搜集了32种古今不同版本的有名摹本,潜心揣摩研习,已临写上千遍,现在终于可以临摹出神形基本相似的兰亭集序,并以故宫珍藏的唐摹本复制样本篆刻了44方钤印,以原尺寸大小位置复制,使他的临本更接近原本。他还别出心裁,临摹创作出了不同形式的兰亭集序,有英文版、花瓶版、地图版、布版、滩羊皮版和木版等80个品种。记者探访时了解到,朱继明老人酷爱书法,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情有独钟。从2001年始练书法,天天临摹不辍,2004年起专攻兰亭集序。他还多次来到浙江绍兴兰亭现场探访,感悟“书圣”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汲取灵感和气息。选材感言王羲之的书法自有其魅力,让人喜爱并不稀奇。兰亭集序更是书法精品,历史上临摹之人数不胜数。但像朱继明老人这样,以70多岁高龄,多年来临摹不辍达千遍者却极少见。这不只是靠兴趣就可以坚持下来的,还需要毅力,需要坚持。朱继明老人的执着精神让人敬佩。兰亭随想陈伯齐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区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王羲之确也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文学家曾巩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后来辞官去职,专工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据清代吴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赈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所以辞官的原委。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多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是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读后启悟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之道的杂文。文章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王羲之的书法,说王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深刻,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九子张篇子张包括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等。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1名句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注,天下之恶皆归焉。”注下流: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是因为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赏析子贡认为纣王有过,但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那是因为在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好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高尚者的身上,坏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低下者的身上。这样,好的越好,以至好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而坏的越坏,乃至坏到无以复加,殷纣王就是例子。子贡这段话,并不是为纣王开脱,而是提醒世人,应当要经常自我警惕反省。2名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像日食和月食:发生过错,人人都看到;改正过错,人人都敬仰。”赏析为什么君子犯了错误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呢?这就好比一件黑衣服,即便沾上了一点脏东西,也不那么醒目,可是一件白衣服一旦沾上了一点脏东西,就会非常醒目。人们心里有一个期望值,总认为君子是不应该犯错误的。即使犯了错误,也愿意原谅他们。因为许多人犯错误是无意的,或是不可自控的,或一时大意,所以只要愿意改正,人们都愿意谅解。但是犯了错误而拒绝改正,那就是故意为恶,所以会得到人们的谴责和痛恨。3名句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没有完全湮没于地下,而仍存在于今人那里。识见宏远的人了解它的大的方面,识见浅近的人了解它的小的方面。没有地方没有文武之道存在。他老先生何处不学?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赏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注:论语子张后还有一篇,叫“尧曰”,只有三章,主要谈到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即所谓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都)畅叙幽情(幽雅的)感慨系之(附着,随着) 喻之于怀(比喻)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依次)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相处,交往)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致)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暂时)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答案B解析A项喻:明白,理解。C项修:高,大。化:造化,自然规律。D项向:以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亦将有感于斯文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A项古义:抱负,志向。今义:抱在怀里,心里存有,胸前。C项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D项古义:它(曲水)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少长咸集A映带左右B足以极视听之娱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群贤毕至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是副词用作动词。C项是数词用作动词。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是“_,_”。(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_,_;_,_。答案(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所谓“字如其人”,写字既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_。历史上多有依人品论书品的观点。汉人认为品评书法首先要品评一下书者。受人尊敬的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他们刚正阳光的人格魅力,_。而曾经当过贰臣的王铎和赵孟,则显然不能够如前者那样为所有书法爱好者所崇敬倾心。毋庸深究他们书艺的高低,单就人格的高下而言则强弱胜负已判矣。可见,_。答案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6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个字。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答:_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答案B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古人常用十“天干”(甲、乙、丙、丁等)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B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C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将盛酒的杯子放在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谁前面,谁就要端起酒杯,饮酒赋诗。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答案B解析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三国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从原文“暮春之初”也可断定不是“七月七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B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答案C解析王羲之在文中没有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也不一致。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_(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答案(1)用来纵目游观,舒展胸怀的景象,尽情享受视觉、听觉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2)原本知道将死与生视为一件事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杜撰的。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C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D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旧意为伯父或叔父之孙;“从子”新意为对兄弟之子的称谓。文中的“从子”为后者。B“东床”即女婿,源于本文中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文中的“东床”即为此意。C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阴”,因此文中的“山阴”即在会稽山的北面。D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答案B解析文中的“东床”意为“东边的坐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答案D解析“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另外,“恨”在古代应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译文:_(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译文:_答案(1)(王羲之)曾和志趣相投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少时就有很好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非常看不起他。提示翻译时需注意:第一句中的“同志”与第二句中的“名誉”为古今异义词,第二句中的“轻”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词类活用方式可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此时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2)当形容词带宾语时,表示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一般译为:“使(让)怎么样”。(3)当形容词后有宾语时,它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一般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把当作看待”、“对感到怎么样”。(4)形容词如果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一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没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凭借文章闻名于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志趣相投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却没能够买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来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坚决地恳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写完了,然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带了回去,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他还曾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在池边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少时就有很好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非常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在郡内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过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水扫地准备接待他。这样过了好几年,而王羲之竟然没有再去过,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