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605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答案】D.【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结合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可做出选择。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采用密封考试形式,这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3.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C.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官职的设立体现了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趋势,说明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A项正确;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君权、相权削弱,不是缓和,故C项错误;“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等所学知识出发,推理出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趋势,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A项不是其共同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名师点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5.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A.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C.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准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C。6. 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A.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中共表明抗日形式和立场C. 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全民族抗战是在国共两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A项不正确。中共通电,表明自己的抗战形式是追随国军抗战,立场是抗战到底,“决一死战”,B项是正确的。从材料看,抗日救亡运动还局限于党派和军队,“民间”的表述不符合事实,C项是错误的。当时,国共两党还没有达成共同抗战的一致意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故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2)从中国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的支持等)(3)从国际角度分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7. “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材料现象反映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 B. 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C. 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 D. 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扩大的表现和结果;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8. 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B. 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C. 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 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梭伦开始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梭伦扩大了平民的权力,但并没有取消贵族的特权;克里斯提尼改革时,则进一步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来削弱贵族特权;伯里克利时期则达到了民主进程的黄金时代,C正确;破除贵族世袭与改革史实不符,排除A;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不是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B;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不是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的比较:改革梭伦(奠基)克利斯提尼(确立)伯里克利(顶峰)选区以血缘为基础的4个部落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公民权力解负令,个人自由不容侵犯;按财产划分等级。五百人会议对全体公民开放无等级和财产的区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享有津贴常设机构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轮值主席,执掌最高权力司法机构陪审法庭陪审法庭陪审法庭军事机构设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十将军委员会”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9.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A.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B. 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D. 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和所学史实说明光荣革命改变的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故B项正确。A和C项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故应排除;D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也应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0.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却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该阶段大致处于()A. 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 B. 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前C. 四月提纲后七月事件前 D. 七月事件后十月革命前【答案】B【解析】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却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曾经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参与政权,但七月事件爆发,和平夺权的方式已经行不通,故转而采取暴力斗争,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是以暴力斗争推翻沙皇封建统治,不是和平方式,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也不属于和平方式,故C项错误;七月事件后已经没有和平夺权的可能性,故D项错误。故选B。11.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 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答案】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新政府在朝鲜缔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材料说明当时()A. 美苏和解消除了世界动荡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出现C. 美苏冷战势头有所减弱 D. 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苏联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说明冷战势头有所减弱,故C项正确;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不可能和解,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不是1953年,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朝鲜战争宣告结束苏联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学生容易错选A项,应该明确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不可能和解,也不可能消除了世界动荡,故只能选C。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拦路虎、绊脚石。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紧追责的笼子,必须健全法制、落实法制,加强监督、加强问责,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能落地。(1)结合材料,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如何落实环境保护责任。(2)如果你是人大代表,在推进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怎样履行职责?【答案】(1)背景: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加剧)。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2)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则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国际格局: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3)观点:崛起大国和霸权大国可以和平共处(中美应该合作共赢);和平崛起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机遇。史实: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经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国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或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机遇等。【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1945年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苏关系、美国称霸、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等方面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方面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2)本题结合材料二“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和材料三“美国最新式战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肯定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作用、谋求世界霸权、否定马歇尔计划等方面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的角度说明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3)本题据材料四“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崛起大国和霸权大国可以和平共处的角度归纳材料四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从中国的多边外交、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美国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予以论证。14.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材料二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三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材料四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3)归纳材料四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史实予以论证。【答案】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的二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战后,美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美国的综合国力使美国做出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想着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所以美苏之间进入新一场战争的可能性增大。美苏的冷战的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2)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认识的不同,抓住从材料一中电影的创作者是美国和“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的信息,可以看出电影的作者肯定了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再抓住材料二中漫画出自苏联的某杂志,以及漫画寓意,通过财政贷款,把西欧捆绑在美国新式战争中,并拉动战车前进,可以看出漫画的作者否定了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第二小问国际格局从美苏对马歇尔计划的看法上的差异,联系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时代背景,可得出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3)从材料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作者的观点。对材料三观点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着手。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背景与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全球化的背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的崛起。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答案】(1)美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两党制,轮流执政,两党竞争;两党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2)历史背景美国: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和宪法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中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协商建立新中国、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历史价值:都符合本国历史与国情,都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本题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因素。例如:1992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外交方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政治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注意史论结合即可。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的政党体制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作为美国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两大党,在与“三权”相应的各政治平台上展开角逐,尤其是为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席位进行激烈竞争,而其他党派由于美国选举制度的影响以及两大党各自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灵活性,难以长时间存在并扩大。 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一党制,而是立足于共同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也不是多党制,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在政治关系上,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两者是合作关系;在政权关系上,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两者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性的轮流执政关系。周余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中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中两国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周和西汉前期。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3)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4)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1)美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一分析得出:两党制,轮流执政,两党竞争;两党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材料均已明确,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回答出第一小题。(2)美国两党制度形成的背景可以从美国独立后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历程以及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政治框架回答。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背景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合作等史实分析得出。关于共同的历史价值,要联系不同国情以及推动民主进程的作用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1787年宪法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7.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答案】略【解析】(1)本题结合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据此即可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本题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材料二“西汉郡国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等方面回答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本题结合材料三“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角度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18.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湾煤炭资源丰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饶,主要有稻米、甘蔗、樟木等,同时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日本统治者长期觊觎台湾,对台湾垂涎已久。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在对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4年4月日本组织3000余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的消息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于是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同意给日军赔款白银50万两,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曾欢呼此事的了结:“呜呼!此诚为古今所罕有,终生所无的大业!”摘自马钰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始末材料二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向清帝上奏折,明确提出台湾须建行省的主张。他在奏折中称:今日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台湾每年出产及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地为多;台湾孤峙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非浅。清廷令军机大臣、六部、九卿进行讨论,他们都一致主张台湾设省。9月5日,清廷下令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摘编自连横台湾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台湾的原因,并分析清政府的做法产生的危害。(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台湾建省的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台湾资源丰富;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危害: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2)理由:巩固海防的需要;经济地位重要(或物产及关税丰厚);战略位置重要(台湾为七省门户)。(3)历史意义: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台湾煤炭资源丰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饶,主要有稻米、甘蔗、樟木等,同时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等方面指出日本侵略台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等方面分析清政府的做法产生的危害。(2)本题根据材料二“以海防为要图;台湾每年出产及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地为多;台湾孤峙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非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巩固海防、经济地位重要、战略位置重要等方面概括左宗棠提出台湾建省的理由。(3)本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简析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的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