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5298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项目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21.2%轻工业14.1%农业1.5%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BC D解析:从表格中反映的信息来看,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与之相比,轻工业发展较慢,而农业发展则极其缓慢。正因为如此,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材料并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正确,错误。答案:C2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过激的集体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地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农场的生产率低于美国,同时苏联的私人土地生产率高于苏联集体农场,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联系所学可知是苏联过激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造成的这一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3.下面是关于苏联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它揭示出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解析:材料中“飞机锯木”突出反映了苏联轻工业产品短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故选A。答案:A4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解析:据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可知,这一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5“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所有制结构的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改变A BC D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推行单一公有制,采取高度集中管理,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成为一种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选D。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笫(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基础巩固1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工业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B新经济政策实施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而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答案:A2丘吉尔曾说:“他(指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所肯定的斯大林的功绩主要在于()A工业和军事方面 B政治和经济方面C综合国力方面 D反法西斯战争方面解析:斯大林时期为巩固国防,面对小农经济占据主体的局面,推行工业化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国防工业发展,可见材料突出了斯大林在工业与国防军事方面的贡献,故选A。答案:A3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说明()A苏联工业化建设已基本实现B苏联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型C农业集体化加强了国有经济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推行解析:与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合同出现在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从废止的情况看应该是“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废止”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企业”,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从材料1930年的时间信息可排除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就废止了。答案:B能力提升4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排除;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答案:D5大国崛起中说:“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段话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所说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指斯大林模式。故选择D项。答案:D6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A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丰富了人民的的物质生活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解析:据题干中“1935年”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故B、C两项均错误;D项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时间。答案:A7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解析:“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答案:C8下表是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钢555432注:1932年的数据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发挥优越性重工业发展速度快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 BC D解析:表格中主要是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农业的数据,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A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到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这才开始逐渐轮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 000万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根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注意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关联。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苏联当时面临帝国主义包围的现实分析其特点和原因;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应结合上面的问题总结概括分析。答案:(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