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劝学(节选)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435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劝学(节选)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劝学(节选)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劝学(节选)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劝学(节选)(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心备焉备:具备B不积跬步 跬:一步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D用心一也 一:专一解析:选BB项,跬:半步。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选B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为每天、向上、用箕畚。B项为名词作动词,游水。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不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选C以:与“可”组合为能愿动词;用来。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4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以为轮解析:选CC项与例句的句式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第3段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解析:选CC项,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分)译文:(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分)译文:参考答案:(1)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注偝(bi):背向。 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文:礼仪制度。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多学一点1“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句中的“幼、长、贵、贱、贤”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2“乡则不若”中“乡”通向,解释为面对面。3“曲直有以相县矣”中“县”通悬,这句话的意思是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4“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一个判断句,可翻译为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5“故人道莫不有辨”中“人道”的意思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6“此之谓也”是一个习惯用语,意思是或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7“略则举大,详则举小”这句话的意思是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肖而不肯事贤肖:才能B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非议C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弄明白D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解析:选D察:明显、清楚。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B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C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D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解析:选A解答本题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把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如A、C为一组,B、D为一组。第二步,两组排除定答案。“曰”一般是连接说话人和说的话,“曰”后有停顿,由此可排除,B、D两项。“愚而无说”与“陋而无度”句式结构相近,故两者之间应有停顿,由此排除C项。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利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之意。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解析:选DD项,联系全文可知“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证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6分)译文:(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4分)译文:参考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2)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参考译文: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的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的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的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的情况不同,它们用来治理乱世的方法不一样(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涂”)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三、语言表达专练(12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答:参考答案: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转变风气12下面是一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曲线图。请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一条结论。(6分)结论:参考答案: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均可:(1)从轨迹变化看,“学习动机”过弱或过强,学习效果都较弱,只有“学习动机”中等时,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成绩。(2)学习动机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否则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中等时,学习成绩最佳(或学习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和唤起,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