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 短新闻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3619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 短新闻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 短新闻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 短新闻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短新闻两篇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B.英国占据香港150多年,先后有25任港督,彭定康是英国在香港的最后一任港督。C.英国告别香港的仪式是从30日下午4时30分在港岛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拉开序幕的。D.6时15分在添马舰上举行的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恰在“日落”时分,耐人寻味。解析D项,理解错误,告别仪式是在“添马舰东面举行”,而不是在“添马舰上”。答案D2.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第一段是新闻背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彭定康“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是典型的细节描写。C.节选部分,多次写雨,“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在雨中宣读”,雨情烘托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D.第四段属于新闻背景,作者在此插入港督府建造的时间和有关情况介绍的内容,使新闻的内容更详明、准确。E.节选部分,主要从英国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写了香港回归仪式开始前的片段,新闻现场感很强。解析A项,文章第一段是导语部分,主要概括新闻要点。D项,应为“显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答案AD3.“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式作为文章的标题,具有什么作用?解析从句式看,“别了”是谓语,“不列颠尼亚”是主语,这是一个倒装句式,倒装的作用为了强调。据此分析即可。参考答案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这样用能引人注意,有突出和强调作用,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管治的结束。二、语言运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同时,中国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从第处前后的语句看,应表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第处要注意横线前“同样地”的提示,从和前文的关系入手。第处要注意对“彼”与“此”关联关系的总结。参考答案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彼此是一个整体5.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请你以自己所在的社区或乡村的名义,拟一份请柬给参加的对象。福州将举办“拗九节”今年农历正月廿九,福州市民将迎来“拗九节”,这是福州人独有的节日。正月廿九是福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孝顺节”,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祖,出嫁的女儿还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本次活动主要包括:为老劳模、孤寡老人送拗九粥;资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向市民推出拗九粥、拗九宴;老年人闽剧专场演出等。要求:用语得体,格式正确。40字左右。文内不准出现真实地名和姓名,应用代替。解析请柬须简洁、明确,并注意格式。明确告知活动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同时称呼、落款和日期均不能遗漏。答案请柬同志:兹定于农历正月廿九上午八时,在本社区广场举行“拗九节”活动,届时恭请您参加。社区年月日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A.B.C.D.解析如蚁附膻: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形容许多人纷纷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或依附有钱有势的人。使用正确。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将其误用为“通过放大问题去解决问题”,望文生义。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移樽就教: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符合语境。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作为”或 “一无所成”。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放在句中褒贬不当。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更有责任做出表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杜绝违规排放不达标废弃物的现象。B.河南省图书馆新馆实行无门槛服务,只要有阅读需求,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读者就可以享受到“资料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C.今年参加活动的56位“北戴河新贵宾”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是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为主体的国内各领域优秀人才代表。D.我们强烈希望日方恪守双方有关原则共识精神,冷静看待目前事态,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紧张和复杂化的行动。解析A项,不合逻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不能并列;B项,成分赘余,可去掉“为证明”;C项,成分残缺,应该是“以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为主体”。答案D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对于奥斯维辛,?遗忘固然悲哀,而漠视更为可怕。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举足以让我们明白,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A.遗忘这个地方的存在将是一种怎样的可怕呢B.我们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C.为什么有人选择了漠视,有人选择了遗忘D.这段悲惨的历史让我们是铭记还是遗忘解析只有B项能与后面“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照应。答案B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新华日报记者鹿琳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10时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这次是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 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白鸽放飞,在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C.第二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解析D项,“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答案D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B.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反省。E.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解析A项,“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与原文不符。B项,“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文中写的是杨翠英老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自己的亲人。D项,“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反省”理解错误,松冈环女士只是个人,不能代表全体。答案CE6.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部分,比如第三段结尾:“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第五段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以及结尾两段中的有关语句。可在此基础上整合作答。参考答案(1)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2)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3)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三、语言运用7.新闻播报时,新闻与新闻之间讲究衔接。请在以下三条新闻之间写两则衔接语,要求衔接自然、恰当、流畅。新闻一:新高考方案新鲜出炉,对于考试的次数和等级的划分,众人褒贬不一。新闻二:美国军舰又要巡航南海,外交部表示最强烈的抗议。新闻三:为搜救一位在山上失联多日的驴友,近300人参与了行动,驴友最终在一个山坳里被发现并获救。解析采用过渡的手法,承前启后即可。答案示例教育领域的改革效果如何,社会各界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我们坚定地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牵扯而瞬息万变,而在我国国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意外和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团结。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0字。人们重新解读历史,是历史传承的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这种解读不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为了对现实给予关怀。历史剧对历史题材作当代性的艺术演绎,作必要的艺术虚构,本无可厚非,但是任意篡改历史,捏造历史,却是要不得的,是反历史主义的。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留存下来的真面貌;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作出来的结论;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已经由历史凝定的民族情感。一句话,不能让价值发生倾斜以至于崩坏。解析首先,审清题目要求,以做到答案有针对性。本题的要求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确定对象,应是“历史剧”。参考答案历史剧可以(演绎)虚构,但不能任意篡改、捏造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