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351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题1.5分,共72分)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按军功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ABC项错误,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有一定的制度,并非依据个人的意愿和年龄或者军工来决定。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3.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阳陵虎符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通过它皇帝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 B. 皇帝拿虎符的右半边,太尉拿左半边C. 皇帝拿虎符的右半边,将领拿左半边 D. 它是秦朝太尉调动军队的凭证【答案】C【解析】 阳陵虎符是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故排除ABD,选C。4. 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纲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弊,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明太祖 D. 明成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体现了皇上是废丞相、废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位皇上是明太祖。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5.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D。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 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 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B. 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 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 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孔子得不了科第,谁会说他有才学?”可见即使是孔子要想证明自己的才学,也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名次,反映出科举考试注重考查真才实学,从而选拔有用人才。故排除A,选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是推动而不是限制。故C项错误。7. 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B. 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C. 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D. 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从时间上分析,该事件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事件的内容涉及到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和皇帝的硃批,这些内容和军机处的机构运行机制没有关系,因此选择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8.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 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B. 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C. 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D. 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同时也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渐近代化,故ABC正确,而D符合八国联军侵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在你看来,导致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的根本原因是:A. 老百姓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 B. 长期的专制统治,老百姓没有主人翁意识C. 老百姓没有爱国精神 D. 老百姓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答案】B【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的中国仍是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人民没有自由民主权利,更没有主人翁意识,对国家的事情漠不关心,认为是朝廷的事,与老百姓无关,故排除ACD,选B。10.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年代1842184418461848正当贸易货物总值(万英镑)96.9230.5179.5144.6A. 鸦片输入减少 B. 自然经济解体 C. 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 D. 5%的低关税【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体现鸦片输入的减少和自然经济的解体,不能选A和B。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列强凭借经济政治特权不断的输出商品才导致表格中现象的出现,故选C 。5%的低关税率在表格不能体现,排除D。11. 80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A. 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服从日本B. 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C. 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D. 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斗争12.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名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一部分是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对该书解说历史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A. 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不可知性 B. 提供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C. 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物的感受最接近真相 D. 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解说较为客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作者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历史认知的三条路径:事件,经历,神话.该作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为解读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 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柯文所挖掘的三条历史认知路径为从多重视角下探寻和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所以答案选B。考点:历史认知史料认识历史的途径13.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是A. 国民革命军 B. 八路军 C. 中国工农红军 D. 新四军【答案】A【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名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排除BD项;1933-1937年的抗战主要集中在北方,而这一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分布在南方,故C项错误; 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抗战主要是国民党爱国将领进行的抵抗,他们属于国民革命军,故A项正确。14.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答案】C【解析】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C。15.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历史现象,从“上帝的众子”以及他们各自对应不同的天象,说明这是一种借助神权的表现,题干中没有关于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排除A,虽然提到了风、雨等自然界现象,但题干主旨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没有任何关系,排除B,通过“日”与其它各个自然界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这是一种等级制,与D项没有关系,答案C。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如:上帝众子、天象等,也要注意题眼要求实质上。16. 某人游南京有感,题诗曰:“何处幽灵诸夏行,西方邪教祸苍生。太平只在宣传里,专制独裁胜满清。”请问最能体现“太平只在宣传里”的是哪个文件?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 天朝田亩制度;缺乏群众基础 B. 资政新篇;中外联合镇压C. 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D.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施政纲领,而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故排除A,选C。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排除BD。17.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仅仅分析15个省都督的情况,没有涉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全国15个省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8.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定“1912年元旦”,A错误,如八国联军于1900年侵略中国;C错误,如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兴起;D错误,如中国共产党建党是在1921年,长征是1934年开始,抗日是1937年开始,结合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的史实,因此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成立。19. 下图是我军缴获的国民党新六军下级军官李涤生日记。该日记最有可能写于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9年 D. 1950年【答案】B【解析】国民党新六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之一,故排除A,选B。CD国民党新六军番号不复存在,排除。20.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揭开帷幕”、“中国濒临灭亡的边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且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材料中的“贫穷、衰败”,故错误;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20世纪初美国商品也没有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故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大肆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故正确。故正确,故C选项正确,ABD都排除,故选C。21. 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采用汉、蒙、藏、维、壮五种民族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人民币上绘有汉字和大量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这能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体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答案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故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A. 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 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说明中国独立自主,会按照自己方式来,而不会照搬西方模式。AB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原则,C体现中国创造性,故ABC正确;“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无法体现“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的特点,故D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和原则;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师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3. 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B.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C. 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D. “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故A项正确,排除。两岸都认可“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排除。这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故C项正确,排除。大陆没有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错误,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名师点睛】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1979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4.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新时期以来,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项的表述正确,第项的表述错误。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25.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对该条约理解错误的是中苏双方同意一致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表明中苏双方互助与合作的愿望中苏双方都表示拥护周恩来提出的利平共处五项原则。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各个小项,题干叙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主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共同行动,对。题干内容明确表明与苏联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关系,错误。条约内容页明确表达了双方互助合作的愿望,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与题干没有关系,错误,答案为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26.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 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 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D. 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时中国是“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可见其中一只船就是同第三世界发展友好关系;联系所学知识,此时中国还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建立外交关系,不是外交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时中国与美国处于敌对关系,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名师点睛】1955年,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7.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70年代中国建交高潮出现的关键因素是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B. 中美关系的缓和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改革开放的推行【答案】B【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增强,但是相对而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B项正确,排除C,选B。 文革期间,中国综合国力并未明显增长,故排除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排除D。28.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突破期,对于这一阶段外交特点概述错误的是A. 坚持一个中国是建交的重要原则 B. 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 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限制 D. 结伴外交使中国外交更灵活【答案】C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A. 结伴而不结盟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 缔结同盟关系 D.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同盟互助关系,即互相结盟,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就是结伴而不结盟,故A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30. 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就是该方针的一种体现,故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的两极对峙格局即将解体,我们适时提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以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国际环境,故正确;“韬光养晦”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故错误;“有所作为”指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表现31. “没有比不好对付的群众更愚蠢和横暴无礼的了。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这段材料揭示了雅典民主的:A. 狭隘性 B. 排他性 C. 盲目性 D. 阶级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揭示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导致的盲目性,是雅典民主的局限所在,故C项正确。狭隘性主要是指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A项排除;排他性是指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公民,故B项排除; 阶级性是指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民主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名师点睛】在持反对意见的有产阶级眼中,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而是卑贱者对高贵者、穷人对富人的专政和剥削,是穷人的暴政,是无法无天。 希罗多德笔下的美加比佐斯很早就提出这一看法:“没有比不好对付的群众更愚蠢和横暴无礼的了。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暴君做什么事情,他还是明明知道这件事才做的;但是人民大众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而完全是盲目的。”他所强调的是群众的无知和专擅。32.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 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题干中的“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说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主政治是一种强制行为,雅典民主政治已经走到了极端不民主的地步,故选:D33. 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A. 宗教神话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觉醒 C. 公民政治的实行 D. 崇尚运动的风尚【答案】C【解析】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的设施不只是神庙和体操竞技场,排除AC;材料和人文精神的觉醒无关,排除B。古希腊集市广场的布置开放随意,主要是便利于公民政治的实行,排除D。故选D。34.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到,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三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 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B. 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C. 民主政治正逐渐完善 D. 城邦利益的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材料中阿里斯提德在被放逐后,“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反映其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表明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故选D;A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雅典公民的个人自由的问题,故B项错误。35.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这体现了古罗马法A. 保护私有财产 B. 维护弱者权益 C. 限制贵族权力 D. 扩大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罗马法维护弱者权益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限制贵族权力,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扩大统治基础,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是备考的重点知识之一,学生应重视。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36.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C.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后面着重讲述了对前者的部分调整,这说明了罗马法具有灵活性,故选C。A错误,罗马法主要是维护贵族利益。B不符合历史事实。D不符合材料,否定了罗马法的作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特点【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点有:1、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2、罗马法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3理性原则例题: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A保护私有财产B最早的成文法C注重形式规则D保护贵族利益分析:从材料中罗马法对“要式买卖”的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点,故C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材料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37.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A. 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 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C. 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D. 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英国公投是政治大事,与英王有关,排除B项;根据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保持中立,因为所有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基础,C项正确;如果独立就不是其元首,排除D项。38.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C.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D.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答案】C【解析】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材料“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说明英王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故C项正确。39. xx11月,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赢得美国大选,他能当选美国总统,主要是因为A. 成为国会多数党的领袖 B. 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C. 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 D. 获得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间接选举制,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因此C项说法与题意相符,A、B、D三项说法错误。本题答案为C。40.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国会参众两院之间总统与内阁之间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美国联邦政府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如地方教育、卫生等,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入选;联邦政府分为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部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入选;国会参众两院职能不同,众院提案,参院审议,双向制衡,故入选;内阁制又称责任内阁,向议会负责,美国并不实行内阁制,而是实行总统制,故排除,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的机制41.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A.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B. 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C. 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D. 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可以看出体现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及民主共和的到来的曲折历程,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C项错误,德意志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的1875年宪法42. 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A. 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B. 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C. 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D. 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866年”、“考察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议会,故1866年不可能出现帝国议会,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英国伦敦有议会,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曼彻斯特是著名的工业城市,故存在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已经发明电报,故1866年电报已经存在,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43. 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应该选择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圣西门的论著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为了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圣西门等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和理论基础,故两项的表述符合题意;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并积极参与进步组织的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第项的表述符合题意;第项中的“巴黎公社起义”发生于1871年,晚于题目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故排除。故选D。考点:马克思主义可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44.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工人运动的影响不包括A. 沉重打击了欧洲资产阶级 B.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D. 证明了无产阶级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45.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法国大革命 C. 巴黎公社起义 D. 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史实,属于巴黎公社起义,故C正确。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没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A排除。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故B排除。俄国二月革命,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故D排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名师点睛】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限,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和大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正与封建势力做最后阶段的斗争,发生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初期阶段的这次无产阶级起义无法进行其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愿望。46. 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 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B. 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C. 完善了法国法律制度 D.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等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是在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D项正确;而法律之上、民主共和、法律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点睛:本题属于典型史料解读提,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的理解。47. 列宁曾说:“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交战国,都没有俄国这样自由,都没有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种革命的群众组织。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这样容易的和这样和平地把国家政权交给真正大多数的人民,即交给工人和贫农。”此讲话的背景事件是A. 农奴制改革 B. 二月革命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农奴制改革与题干要求不符,七月流血事件和彼得格勒起义与题干所述和平的把政权给人民不符,二月革命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与材料所述相符,故选B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48. 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这一会议的背景是A. 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 B. 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C. 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列宁即席反驳道”、“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所在的当即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的是工兵代表苏维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揭示的是“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不符,排除;“四月提纲指方向”,明确了要夺取全国政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概况【名师点睛】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把握到记忆的方法四句话: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49. 阅读有关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六一汉”(须交农产品收获物5/6的分成佃农),如果他们交不起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沦为债务奴隶。材料二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材料三“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回答:(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雅典哪一执政官进行了改革,他为此颁布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是指哪一部法律文献?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四反映的分别是指哪一罗马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答案】(1)梭伦,颁布解负令。(2)十二铜表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3)万民法,自然法;雅典民主政治开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解析】(1)由材料“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体现了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信息,结合所学,梭伦颁布解负令,解决上述问题。(2)由材料“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3)由材料“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可见是万民法。由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见是自然法。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开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50.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张毅同学在探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发展”时整理出如下笔记。请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予以改正。(1)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独立宣言,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1787年宪法把联邦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总统掌握立法权。(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帝国皇帝“统而不治”。【答案】(1)错误:独立宣言;改正:权利法案。(2)错误:其中总统掌握立法权;改正:其中总统掌握行政权或国会掌握立法权。(3)错误:法国君主立宪政体;改正:法国共和政体。(4)错误:帝国皇帝“统而不治”;改正:帝国皇帝拥有实权。【解析】(1)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2)美国1787年宪法把联邦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总统掌握行政权。(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帝国皇帝大权独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