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4)(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3219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4)(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4)(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4)(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4)(含解析)一选择题(共49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2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A君主的才能B制度的建没C人才的任用D创新的意识3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材料反映了()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三纲五常”的原则D“天人感应”的思想4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BCD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3行:(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西汉中央行政设置情况B县、邑、侯国是上下级的关系C这里的候国是分封制产生的D这里的县邑长官是由地方选出的6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A缓和三省矛盾B分割宰相权力C评议皇帝得失D加强君主集权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8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10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论“天朝十误”指出“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七、误王不问政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B所言不符合历史事实C其中第一误是导致太平天国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D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1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运动D土地革命1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13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14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15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1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这里的“今后”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北伐战争以后D新中国成立以后1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18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9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20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A北伐战争的失误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C军阀纷争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21如图是抗战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画旨在()A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B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C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D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22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24下列记述从中共诞生到改革开放八十余年风雨历程的长诗,其中所述事件发生在1921年中共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是()中共二大,制定党纲。反帝反封,指明方向 星星之火,燃烧井冈。总结经验,三篇文章统一战线,救国良方。张杨兵谏,中共影响 三大战役,改变力量。占领南京,人民解放。ABCD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26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2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政策D多边外交战略28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29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 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30如图拍摄于1971年4月,据此判断当时中美两国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资料图片)()A成为经济战略同盟B已经建立外交关系C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D仍然处于互相敌视状态31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2游艳丽在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中论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下列解读与材料不符的是()A过于倚重苏联使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B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C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D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33xx年3月4日李肇星说:“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坚决不能接受的。”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有()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回归中国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结果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 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ABCD34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湖南常德钱继才写了三组中国共产党之歌诗词,立党、建军曲,兴国三部曲,守业进行曲。下列选取部分应列入守业进行曲的是()A先烈二一聚嘉兴,南湖航船起征程B工农掌握枪杆子,劳苦大众闹革命C推翻旧制民作主,共产党人掌政权D祖国花甲溢富光,巨变源于开放35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废除债务奴隶制。ABCD36“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37亚里士多德说:“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民自治构成了民主性的奴隶制社会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C公民组织包括了本邦的奴隶和外邦人D公民权利保证了城邦社会的长盛不衰38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39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该段规定反映出罗马法()A法律条文内容明晰,具体B缺乏可操作性C完全保护平民的利益D仍是一种习惯法40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秘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4119世纪末,中国一位官员在出使某国后感叹,“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该官员称赞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42“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议会改革()A扩大了民主的范围B消除了不平等现象C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D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43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这主要源于()A邦联制原则B中央集权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两党制原则4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A保持国会绝对权威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451989年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该材料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原则()A反对私有制B天赋人权C人民主权D暴力革命46“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47汉初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淫之主,而 未有倾危之患也。”贾谊主张实行()A分封制B皇帝制度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48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行政体系D“皇权下的民主”,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4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5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上述现象反映出()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52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53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xx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三(上)周练历史试卷(4)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9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区别,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理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解答】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C项;A项是C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故排除A;BD项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故排除BD;故选C2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A君主的才能B制度的建没C人才的任用D创新的意识【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派别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解答】材料中“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在这里管子主要强调法制对于国家治理建设的作用,也就是重视制度的建设因此B项符合;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C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3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材料反映了()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三纲五常”的原则D“天人感应”的思想【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解答】从材料中的“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BCD均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故排除故选A4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BCD【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西周时期刑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逐句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可以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故正确依据材料“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可以得出重视宗法伦理,故正确依据题干“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可以得出维护权贵利益,故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注重公平正义,故错误,故C项正确故选C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3行:(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西汉中央行政设置情况B县、邑、侯国是上下级的关系C这里的候国是分封制产生的D这里的县邑长官是由地方选出的【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对地方管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解答】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郡下包括县、邑、侯国,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正确A明显错误,故排除县与侯国不存在隶属关系,故排除B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故选C6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A缓和三省矛盾B分割宰相权力C评议皇帝得失D加强君主集权【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监察机构的设置也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解答】题干大意为:从今天开始,中书、门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就要监督伺察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监督官员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并不是为了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监督官员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故选D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表现明朝内阁设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的作用【解答】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后又多次上疏,最后以请辞的方法,武宗才勉强同意,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升降由皇帝决定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排除;据所学,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故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内容,故D排除故选A8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考点】1T:清朝的军机处【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是清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无决策权,对皇帝旨意,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有官无吏,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一切大权集皇帝一身,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解答】题干大意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因此军机处居于内阁之上,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B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1O:科举制【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解答】材料中的两段文字都是指出科举制使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考取功名,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社会各阶级的消融故A正确题目要求选择两者的共同点,B项仅仅是前则材料论述的意义,不是共同点故B错误C项是科举制的特点,不是意义故错误材料中两段文字都未体现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故选A10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论“天朝十误”指出“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七、误王不问政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B所言不符合历史事实C其中第一误是导致太平天国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D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考点】96: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和失败的原因来进行分析【解答】A材料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政治上的重大失误,比较客观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B材料反映的事实都比较客观,是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C材料中的第一失误是北伐,不是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天京变乱D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选A11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运动D土地革命【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解答】从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与“行为的凶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代表贫民利益的暴力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正确;辛亥革命追求自由平等,没有特权的森严,故B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运动,没有特权的森严,故C错误;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没有特权的森严,故D错误故选A1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13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考点】9A:辛亥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进行分析理解【解答】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应排除故选B14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考点】9B:武昌起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解答】辛亥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仿照美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用阳历”是其形式上学习西方进行政治变革的表现之一,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不符合题意;CD两项表述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选A15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考点】9F:辛亥革命的评价【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产生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来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中的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可以看出,民主人士,并没有深入群众B从材料中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可以看出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在,真正深入C则皆瞠目而不解可以看出农民并不了解代议制D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很多人对民主根本不了解,中国实施民主的基础非常薄弱故选D1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这里的“今后”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北伐战争以后D新中国成立以后【考点】9A:辛亥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解答】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仍然存在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的帝制时代结束,民主时代开始C北伐之前,中国已经结束了帝王专制D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没有了皇帝故选B1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考点】B7:新文化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要求学生结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逆流来分析材【解答】A材料的意思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B材料,认为专制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的弊端C认为国人没有参政能力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D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15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材料是为袁世凯尊孔复古做舆论宣传故选D18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考点】9L:国民大革命;I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考查新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解答】抓住材料核心“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两党合作后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应排除故选D19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考点】9K: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和当时国共合作的特点来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中的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可以看出当时中共认为,国民党内部左派力量是值得信任的,要求人民群众支持国民党的左派B材料要求群众运动要和国民党合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农运动限制C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都没有争取革命的领导权D.1926年12月,当时中共中央并没有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故选A20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A北伐战争的失误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C军阀纷争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考点】9L:国民大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来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不是北伐战争出现了失误,而是大革命失败B大革命失败,主要的表现就是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材料正是针对反革命发动政变批评C.1927年7月不是,军阀纷争,而使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之间的较量D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抗争,并不是走上歧途的主要含义,走上歧途是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选B21如图是抗战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画旨在()A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B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C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D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考点】9S:抗日战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主要根据图片信息的文字进行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抗战时期”“组织民众”、“唤起民众”、“训练民众”,说明是号召全国民众进行抗战,故B正确;ACD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22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考点】9S:抗日战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解答】选项A中“相同的目标”错误,抗日战争的目标是打败日本法西斯,国民大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选项B中“全过程”错误,题干中讲的是“抗日战争开始时”,排除选项C错在“解决了”三字,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抗战,在凇沪会战中,中国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由材料“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可知选项D正确故选D24下列记述从中共诞生到改革开放八十余年风雨历程的长诗,其中所述事件发生在1921年中共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是()中共二大,制定党纲。反帝反封,指明方向 星星之火,燃烧井冈。总结经验,三篇文章统一战线,救国良方。张杨兵谏,中共影响 三大战役,改变力量。占领南京,人民解放。ABCD【考点】9H: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历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以后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具体过程来分析材料【解答】中共二大是1922年井冈山的斗争是从1927年开始张杨兵谏是西安事件,1936年三大战役是解放,1948年故选C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考点】FD: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一)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二)修订完善了宪法;(三)发展完善了立法体制;(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