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296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本专题题目多考查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而且多以考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尤其是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如“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前后”“民国初年”等重要时期的人物)。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或考查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行为、思想的原因,或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1)完成统一大业。(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1)繁重役税。(2)严刑峻法。(3)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盛期(1)制度调整。(2)善于用人。(3)开明的民族政策。(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晚年骄奢开启“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1)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等宗教领袖)。(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1)大兴文字狱。(2)实行闭关政策维护了国家主权,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二、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1)政治思想“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德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礼”:“克己复礼”“正名”。“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3)思想影响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2)政治思想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1)主要活动:反对王权思想的形成;铁骑军统帅;担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2)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打败王权、建立共和国方面贡献重大;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军事独裁统治。2华盛顿(1)主要活动:1774年,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立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不迷恋权力,功成身退。(2)评价: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3拿破仑(1)主要活动:军事起家,历经土伦之战、保卫巴黎、远征意大利、雾月政变,展现杰出的军事才能;巩固革命成果,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法典;长期进行对外战争。(2)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法律平等思想、严格规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资产阶级法典。对外战争,一方面将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将整个欧洲带入战争深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帝国的覆灭。四、“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1)贡献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绝英授奖章、改穿土布。(2)评价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3)地位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1)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3)恩格斯指导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4)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3毛泽东、邓小平的创新精神(1)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六、杰出的科学家人物活动地位精神李时珍编写了医药名著本草纲目其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詹天佑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近代中国伟大的铁路工程师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造李四光(1)创立地质力学。(2)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3)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牛顿(1)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2)创立“归纳演绎”研究方法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20世纪的科学伟人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考点一中国历史上政治人物【例题】(2017课标全国卷,46)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时代背景”可结合材料中的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题技巧】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2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考点二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教育家、艺术家【典例2】(2016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其作品注重体现个性;根据“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得出其作品多种形式的结合。根据材料中他的画竹题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得出其画作具有文人画的特点,注重借物抒情,注重意境的表达。根据材料中“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说明其作品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第(2)问,结合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出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及人们的生活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历史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题技巧】对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评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考点三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例题】(2015课标全国,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解析】第(1)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当时德意志政治局面、经济发展、工人运动与德意志政体特点等角度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第(2)问,据材料提炼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从对资产阶级统治、工人运动发展及社会局面等角度进行评价分析。【答案】(1)背景: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解题技巧】评价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他生活在晚明士大夫空谈性理、实学悄然兴起、西学借势传播的时代。1601年他跟随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1602年,翻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任福建学政期间,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1608年译成圜容较义,探讨多边形和多面体问题;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泛际合译名理探,介绍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李之藻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优良活学之风,对于不确定的知识,在讨教利玛窦之外,还会不辞辛苦反复验证。他是“第一位将西方科学工具和方法应用到治学活动中的中国科学家”。摘编自隋洁李之藻及其实证思想材料二晚明西学东渐,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激起初步反响,但李之藻和徐光启等人都还是在儒家的思想框架内看待西学,远未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重基座。李之藻融会中西文化,蕴含近代科学精神的治学观,在当时未能发扬光大,其呕心沥血的治学成果,亦长期受到冷落。摘编自王力军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之藻治西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其治西学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之藻治西学的影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的伦理的逻辑与伦理的常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它的起点在家,它的过程在国,它的终极价值要体现在“平天下”上。国的超稳定,家的超稳定,是儒家的精神追求。为了达到国与家的和谐稳定,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思维与生活方式都要中庸,合乎周礼的社会,被视为理想社会,因为礼制最能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使人安身立命于社会格式之中。儒家最终必然从民本主义,走到国本主义,忠君报国,高于孝慈家人,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舍小家为国家,只能忠君而不能孝父母儒家唯一倡导的,是道德制约,而没有公权制约,没有在公权之外构思独立的制约力量。吴祚来儒家是一只朴素的木澡盆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合群的性情,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他必须同与自己一样的人交往,共同组成社会,才能力谋自给,才有实现自然赋与他的生活目的。人类所以不同于和高于其他动物,不只是在于他有生命、有感觉,更重要的是有理性。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能辩别善恶和正义,而且能认识人本身,并能够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去改变外在事物。在人生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生的目的,他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栖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真正高宏之人,必须造福于人类。”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目的推向献身于社会事业的高度,并以此作为人的价值标准。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亚里士多德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亚里士多德这两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1086年至1093年由沈括完成。他对知识的追求引发了一场以儒学为基础的宋代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去了解包含万物和宇宙整体中的理。沈括记载的最有名的科学成就是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它领先于德国古腾堡同样的发明400年),以及对地图绘制技术的记载和对化石遗迹的解释。在书中的其他条目里,沈括记述了月亮的盈亏方式,并得出了可以从中看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结论。沈括乐于记录奇异之事,其著作中的条目并不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很多时候记载事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沈括的记载包含“繁冗的说教、宫廷轶事和转瞬即逝的奇异事物”,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建立在当时的五行学说宇宙理论基础上的。当风吹干了盐池的水,继而盐分结晶时,沈括并没有把这个过程看作蒸发率不断增大的过程,而是解释为五行相生之理,也就是火(风)生土(盐)。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朝代宋的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括创作梦溪笔谈的时代背景。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謇,江苏南通人,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1894年会试夺魁,高中状元,并走上仕途,担任翰林院编修。张謇早年与李鸿章私交甚笃,成为政治密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愤而与李鸿章绝交,后来又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的张謇政治上赞成维新变法,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道路,经济上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他曾撰文说:“救国为目前之急,比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而根本则在实业(即工商业)。”又说:发展实业应“听之民办”,重点应发展纺织业和钢铁工业。材料二张謇不仅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而且是积极实践者。1896年张謇慨然辞官,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私营企业,人们称之为“状元实业家”。张氏企业逐步壮大,尤其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资本、利润均创历史最佳业绩。但一战结束后,张氏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到1926年张謇逝世时已处于破产境地。(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张謇转向“实业救国”道路的多种因素。并比较张謇与李鸿章在发展实业上的不同。(2)简要评价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大钊一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救亡与再生。他从1907年开始广泛接触资产阶级“新学”,信仰民主与自由,认为中国的落后、受列强欺凌,均乃“君主专制之祸尔”,唯有实行民主政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同时他又认为,西方代议政治仍在试验,“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十月革命使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1920年后,李大钊把“中华民族”与“无产阶级”的概念融合,将民族独立运动纳入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他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介入使国内的各个产业被迫解体,整个民族陷入困破的境地,虽然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典型的无产阶级,但整个中华民族已成为无产阶级的民族;中国的阶级斗争表现为中华民族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国军阀是列强的走狗,因此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已是大势所趋。李大钊还进一步指出,要将阶级斗争学说落到实处,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就必然要依靠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才能彻底解决中国问题。摘编自田海林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并予以简评。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1)特点:根据“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探讨多边形和多面体问题”“介绍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得出研学领域广泛;根据“李之藻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优良活学之风,对于不确定的知识,在讨教利玛窦之外,还会不辞辛苦反复验证”得出治学方法严谨、注重实证;根据“第一位将西方科学工具和方法应用到治学活动中的中国科学家”得出注重经世致用,中西结合。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政治背景是明末社会矛盾激化;根据“他生活在晚明士大夫空谈性理、实学悄然兴起、西学借势传播的时代”得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思想僵化;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根据“跟随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可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领先。(2)积极影响:根据“晚明西学东渐,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激起初步反响”得出推动了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根据“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优良活学之风”“蕴含近代科学精神的治学观”得出传承和发扬了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有助于培养近代科学精神。消极影响:根据“李之藻和徐光启等人都还是在儒家的思想框架内看待西学,远未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重基座”得出李之藻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代表,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根据“其呕心沥血的治学成果,亦长期受到冷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李之藻治西学的成果也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答案】(1)特点:研学领域广泛;注重经世致用(付诸实践);治学方法严谨、注重实证;中西结合。历史背景:明末社会矛盾激化(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亦可);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思想僵化;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领先。(2)研究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推动了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天朝上国观念);传承和发扬了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有助于培养近代科学精神。李之藻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代表,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回答中体西用亦可);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李之藻治西学的成果也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2【解题思路】(1)根据“国的超稳定,家的超稳定,是儒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可以看出儒家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伦理道德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材料“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舍小家为国家,只能忠君而不能孝父母”可以看出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放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从材料“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合群的性情,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有理性”“真正高尚之人,必须造福于人类”等信息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集体意识、理性的道德修养;以造福于社会为人生价值。(2)儒家和亚里士多德这两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联系时代特点和传统因素,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社会背景包括礼崩乐坏、农耕经济、中国人的血缘观念以及“家天下”局面长期延续等因素;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智者学派的影响等因素。对于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以结合教材联系所学内容,回答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答案】(1)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伦理道德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放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集体意识、理性和道德修养;以造福于社会为人生价值。(2)社会背景:儒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农耕经济的发展;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家天一下”局面长期延续。亚里士多德:商品经济发展突出个人才能;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建设导致社会混乱。共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解题思路】(1)从“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去了解包含万物和宇审整体中的理”可以得出受理学影响;从“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得出记录了先进科技成果;从“记载的最有名的科学成就是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对地图绘制技术的记载和对化石遗迹的解释”得出内容庞杂;从“在书中的其他条目里,沈括记述了月亮的盈亏方式,并得出了可以从中看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结论”可以得出现象解释有错误。(2)从受到理学影响得出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穷理思想推动;从宋代的文官制度可以得出重文轻武、科举取士;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地位较高;从当时的经济背景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答案】(1)特点:受理学影响;记录了先进科技成果;内容庞杂;现象解释有错误(2)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穷理思想推动;重文轻武、科举取士;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地位较高;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4【解题思路】(1)第一问从材料中的“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得出“传统儒家爱国忧患意识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三个因素,根据张謇所生活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因素。第二问张、李二人所办实业可以从其性质和行业上去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2)题目要求评价,应该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从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实行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取得一定的成效,那就是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最终的结果并没能成功则得出其局限性。【答案】(1)因素:传统儒家爱国忧患意识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同:张謇大力发展商办形式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李鸿章大力发展官办封建性的工业;张謇兴办的工业主要是民用工业,李鸿章大力发展的主要是军事工业。(2)评价: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反对革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其救国道路必然失败。5【解题思路】(1)变化:根据“唯有实行民主政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得出十月革命前,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实现民族独立;根据“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已是大势所趋”得出十月革命后,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实现;根据“西方代议政治仍在试验”得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怀疑;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对帝国主义及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根据“十月革命使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将民族独立运动纳入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宣传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的角度分析解答。【答案】(1)变化:十月革命前,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实现民族独立;十月革命后,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实现;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怀疑;对帝国主义及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2)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宣传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6【解题思路】(1)背景:根据“1928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联系所学,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农村会经济衰敝和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现代化分析总结。(2)特点:根据“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根据“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得出学校与乡村政权机构合一,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大多由地主豪绅控制;根据“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得出对抗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答案】(1)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农村社会经济衰敝,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的延续。(2)特点: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学校与乡村政权机构合一,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大多由地主豪绅控制;对抗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