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第11周《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200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第11周《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第11周《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第11周《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第11周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教师授课时间 课时6课题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型一轮复习教学目的高频考点:本考点重点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高考考查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一,即“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的近代化”,这类题目突出强调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其二,即传统文化在近代所面对的境况,这类题目往往强调传统文化在近代有合理的现实功用,否定盲目西化。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学习本考点的基础,要求掌握近代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技术(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过程。难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和实业派是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其思想本质的相同点。教学环节第1节1、 本节内容的考题解度和备考分析(教师)2、 主干知识排查(学生结合教材和导与练识记并理解相关基础主干知识。(一)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主张、影响)2.康梁维新思想(背景、内容、代表、评价)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景、提出、内容、评价、实践)4.新文化运动(背景、兴起、内容、评价)(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背景、表现、意义)第2节(1) 重点问题突破(教师)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境遇(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创造历史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3.新文化运动的“新”含义(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传统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1)民族主义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2)民权主义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是不彻底的。(3)民生主义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5.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课堂巩固高考教材连线 ; 课时集训P276选择题第3节要点史料探究(学生自主完成相应探究题)主题一 回归原典,托古改制康有为对儒学的态度【深化拓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2.评价(1)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主题二 先进性与片面性共存新文化运动主题三 民族觉醒的药剂与革命失败的伏笔民族主义【深化拓展】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制定和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巩固强化课时集训材料题阶段提升练(七)课后反思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