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一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027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一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一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一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一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 选择题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3.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4.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5.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政党政治B.国民政治C.立宪政治D.社会主义6.鲁迅用白话文写的痛斥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的文章是:A.狂人日记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文学革命论D.文学改良刍议7.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主要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努力?A.陈独秀B.蔡元培C.李大钊D.鲁迅8.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王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A.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D.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9.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A.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B.复兴传统文化C.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推动社会变革10.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11.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 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12.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A.“打倒孔家店” 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C.兴民权,设议院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14.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15.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16.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 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在后果之长技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唯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1)以上材料分别属于哪些派别的观点?其主张分别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试卷答案1.A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故A正确。B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排除。项中的“导致”说法不对,应该说辛亥革命没有挽救社会道德沦丧,革命没有阻止列强势力,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2.A材料“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根据材料“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改革,故A项错误,C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是解题的关键。3.B根据材料“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B正确,A项表述错误;C项材料不能反映;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D表述错误。4.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理解,由“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可判断作者认为混乱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所致且甲乙否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原因在于其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故选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5.B“人民尊重自由”等字眼意在强调陈独秀主张国民的自由民主,要实行国民的民主政治,即主张国民政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张政党政治的是宋教仁而非陈独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立宪”政治则犹未可等字眼足以证明陈独秀并未主张立宪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社会主义方面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A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痛斥“仁义道德”、批判吃人的礼教等,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国民文学和写实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所以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主要是蔡元培的努力而非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的努力,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8.A材料“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强调的是对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没有体现出救亡图存和治学理念,故BC项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的提出的,排除。9.D据材料“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可知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相结合,宣传变法推动社会变革,D符合题意;AC说法均比较片面;B说法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点睛: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之一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以减轻变法的阻力。10.C“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等字眼意在强调陈独秀既看到了传统儒学糟粕同时又看到了传统儒学的思想精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陈独秀并不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12.A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以判定思想变革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政策,排除;C项是维新派的思想,排除;D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13.D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绝对肯定西方的批判,体现不出尊孔复古逆流,故A错误;该思潮的实质是挽救民族危亡,不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故B错误,D正确;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纠正而不是发展,故D错误。14.B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说明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对民主科学的态度,排除A;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同是提倡新文学,并非形式主义,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15.C根据“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表明两者都主张改造国民思想,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不符合梁启超的主张,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思想等公德”“应具备思想和意识”即可。16.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的信息,结合新文化运动是先进中国人队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来分析,可知B项正确;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反封建,解放思想,故A项错误;文学革命主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项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17.(1)材料一: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材料四: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先进知识分子),民主、科学或马克思主义(2)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深入(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节自魏源海国图志,而魏源属于地址阶级的知识分子,材料二节自张之洞劝学篇,而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三节自梁启超变法通议,而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节自陈独秀的话,而陈独秀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2)材料一二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材料三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材料三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就可以概括为“学习西方从“器物、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深入、由浅入深的过程。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18.(1)努力: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提倡民主、科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2)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各派的政治活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即从器物阶段深化到制度阶段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阶段。材料一属于维新派,材料二属于革命派,材料三属于激进民主主义者,结合所学回答主张即可。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特点从从器物阶段深化到制度阶段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阶段思考回答。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