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父亲和鸟》教学实录之一.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1839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父亲和鸟》教学实录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父亲和鸟》教学实录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父亲和鸟》教学实录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父亲和鸟教学实录之一课前谈话:二(2)班的小朋友从话筒里传出来的声音真好听。要上课了快用亮晶晶的眼睛朝老师看一眼,有些同学的眼睛会说话一、导课谈话,感受树林的美丽与宁静。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是父亲和鸟,它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美好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清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我们经过一片树林,这是清晨的树林。(欣赏课件)2、师:它让你感觉到了什么?生1:它让我感觉到有很多雾。生2: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有很多雾。生3:它让我感觉到清晨的空气很新鲜。生4: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是很凉爽的。生5:它让我感觉到是很绿的。生6:它让我感觉到是有很多树的地方。(欣赏课件:美丽宁静的树林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故事中的环境加深内心体验,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二、学习课文3-8自然段。(一)、品读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1、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意思。(1)引出两词。这是一片美丽的有着清新空气的树林,我和父亲朝着小路经过这个树林,他朝着树林谁来读这个词。(生:望了又望)(师贴望了又望卡片),他还(生:闻了又闻)(师贴闻了又闻卡片)。一起来(生齐读两个词)。(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钱老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文本。)(2)读通句子。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自由读读。a生自由读。b指名读(师:你读得非常正确,我们像他那样把句子读正确)。c生自由朗读。(3)领会句意。师:那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打开课本读第3-8自然段,钱老师建议大家读两遍。a生自由读。b交流。师:谁来和大家交流?生:父亲望见了树枝上的小鸟。师:是小鸟吗?再仔细读读课文。生:望见的是树枝在摇动。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生:读句子。(师:也就是课文的第11自然段)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你们读读第5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不是望见树枝在动?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他知道了什么?生:他知道了有许多鸟。师:那“我”站在父亲身边知道树枝上有许多鸟吗?生:不知道。师:那为什么父亲知道,我不知道?生1:因为我粗心。生2:以为父亲看得很仔细,看到的是里面,而我看到的只是表面。生3:可能是父亲很喜欢鸟,发现了鸟的习惯,儿子不喜欢,他不会去探索鸟的奥秘。师:那父亲闻到了什么呢?生:鸟味。师:你知道什么样的气味是鸟味吗?你闻得出来吗?谁闻得出来?生:父亲。师:父亲说鸟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生:父亲说是热腾腾的。师:“热腾腾”是一种气味吗?那是一种什么呢?生:是感觉。师:这种感觉谁能感觉得到。生齐答:父亲。师:为什么只有父亲感觉得到?生1:父亲懂得鸟的知识。生2:父亲小时候就看见鸟。师:他是小时候还是从小到大都看见鸟,喜欢鸟的?生:父亲从小到大都看到鸟的。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中明白的。师:你读一读.。该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你真会读书,能前后连起来读。)师:父亲是不是今天才来到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生1:不是。是他见得多了。生2:因为他了解鸟的生活习惯。师:他经常到这儿来玩,这是一种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津津有味地读这句话。生齐读。(师提议自由读该怎么读。)生自由读。指名读。生1读(师评:你这个“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读得特别好)生2读(师评:你“望了又望”与刚才同学不一样了。)生3读(师评:这位同学还加了情态,多棒呀!)生4读(师评:你这个“上上下下”读得也特别有味道。)师:这边的同学也想来试试。生5读(师评:你很有父亲那种非常专注的表情。)师:这么多同学想读,大家在位置上表现,老师走过来可以看见。生自由读(师随机评:看见那边两个同学用肢体语言)师指着黑板上卡片,生齐读两词。师:这两个词中都有什么字?生齐答:又师:两个词都有“又”表示什么意思?生:不止看了一次,不止闻了一次,也就是望了好几次,闻了好几次。(4)、朗读指导。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感觉有点不对了,父亲很熟悉,他应该一来树林就知道,为什么要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理由。(此处的质疑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诸因素的培养糅合在了一起。)生1:如果父亲不仔细,他也不会发现?师:为什么?悄悄地给你点提示,这是个怎样的早晨。生2:(补充)跟早晨环境有关系。生3:我想父亲有点老了。(师:他想确定一下)生4:他从小就这样。(师:是他的一种)生齐:习惯生5:也许这次感觉不一样。师:你面对怎样的东西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生1:妈妈给我买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生2:妈妈给我买巧克力橡皮。生3: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理由,父亲对熟悉的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自由试读。师:这种感觉真的不一样,让我们回到3-8自然段,把这种感觉连起来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试读。(钱老师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在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钱老师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师:读完的小朋友向老师看一眼,父亲呀,每次来到这片树林,都会情不自禁地朝这片树林,你们听父亲说鸟要唱歌了,瞧,我们刚坐下鸟儿就唱了起来。(出示课件。)师:小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让我感受到了快乐。生2: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生3:让我感受到了森林里的新鲜事。生4:让我感受到了小鸟给我们唱歌。生5: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幸福。生6:让我感受到了小鸟在欢迎我们。生7:让我感受到了小鸟在为我们加油。(课件鸟叫声不断)三、学习课文9-12自然段1、品读句子: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师:小鸟的歌声迟迟不肯离去,父亲也说(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生1读(师评:我发现你的最读得好。)生2读(师评:我发现你的快活读得好。)生3读(师评:我发现大家都快活起来了。)生4读(师评:我发现你的树林很快活。)生5读(师评:我发现你读出了小鸟很快乐。)生6读(师:真快活呀!)生7读(师:真快活呀,你父亲特别快活!)生8读(师:我看见了你脸上洋溢的微笑了。)生9读(师:我发现你都被陶醉了。)钱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其间钱老师的评价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相信这些鼓励性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师:每个小朋友都在位置上大声地表现一下吧。生齐读这句话。师:此时,父亲的心情如何?生齐:高兴。(2)理解句子: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打中。”生打开课本自由读9-12自然段。师:愿意读给同桌听听吗?把你的快乐传达给你的同桌。生同桌互读。(师:表现好的小朋友就朝老师看一下。)师:就在我快活的时候,父亲又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生自由读。师:再读这句话,思考:父亲的心里除了快活,还有什么?生1:有点欢乐。生2:还有点担心小鸟被猎人打中。师: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这句话。(生2读)你希望他被猎人打中吗?(生2:不希望)生3:他在担心小鸟的安全。师:请你也跟着父亲来担心一下,好吗?生3读(师:我看见了你脸上的表情了,你多么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呀!)生4:有点儿伤心。生5:我想父亲有些忧伤,因为鸟会越来越少。(生5读)师:此时,父亲的内心感受有很多很多,请你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在座位上自由地读一读。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师:当小鸟快乐时,父亲就喜悦,当小鸟危险时,父亲就担心,你们说,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生:不会。若父亲是猎人,就不会担心小鸟被打中。师:父亲和小鸟就像什么一样?生1:亲热的朋友一样。生2:亲朋好友一样。生3:亲生父子一样。生4:一家人一样。(师:血浓于水呀!)生5:兄弟一样。(师:手足之情呀!)生6:像自己的宝宝一样。生7:自己一生中最喜欢的孩子。师:你们说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课件出示)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生齐读。师:如果这样的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生1:小鸟全都没有了。生2:到处是枪响声,没有鸟叫声了。(师:枪响声代替了鸟叫声,真可悲呀?)生3:如果他是猎人,小鸟早就死了。五、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师:如果这样的父亲是猎人的话,小鸟的命运是怎样的?轻轻地读14-16自然段。交流:生1:若这样的父亲是猎人,那么他前面说的话都是虚情假意。生2:小鸟全都飞离树林了。师:若这样的父亲成为猎人,真可怕呀!所以生齐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指名读。生1。生2。生3。(师:好庆幸。)生4。生齐读。六、总结提升。师:难道我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吗?我心理还有更大的愿望,你知道吗?生1:让其他的猎人不打小鸟。师:仅仅是让其他的猎人不打小鸟吗?生2:我希望世界上不要有猎人。生3:我要让大家都来保护动物。生5:我要让我的后代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6:我希望动物园里的动物到大自然去生活。(在钱老师设计的“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钱老师的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可谓是水到渠成。)师:这是我最美好的心愿,希望我身边所有的生灵都不要受到伤害,我们的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大家美好的心愿,让我们把这个心愿深藏在心底。总评:钱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洋溢真情的评价;学生动情地朗读,真挚的具有个性化的体会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钱老师用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学修养,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感悟课文,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用出神入化的点拨,让课文包含的精神品格如柔柔春风,似绵绵细雨,融进了学生的心田。特别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情带读,读中悟情”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钱老师安排了非常充分的读,而且主要是诵读。为什么作这样的考虑与设计呢?首先,它牵涉一个对“读”的价值的重新定位和理解的问题。阅读教学“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课就是为了“读”而“读”。关于“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特指做习题)是做不成的,只有通过“读”才能学会“读”。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见,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把课文读美读活更非易事。这就需要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已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最终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热,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其次,钱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这一课的教学主要安排的是诵读而非默读,为什么?我认为,钱老师是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语感培养的机制、从课文本身的特点等角度来考虑的,对小学生来说诵读尤须加强。从读的功能效果看,诵读过程不光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还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一个感情勃发的过程、想象飞扬的过程,灵性闪现的过程。诵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有利于内化学生的语感图式,更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更有利于实现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一篇课文,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学生容易厌烦。但是,读得不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很难鲜活起来,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因此,要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必须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要注意读的目标、读的频率和读的方式。每一次读,都应该有每一次的具体要求,体现读的质量的动态上升过程,而不只是读的数量的简单堆砌。在读的方式上,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感情的课堂,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再次,充分发挥教师在读中的引导作用。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读,而非代替学生读。因此,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让学生读,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钱老师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时候,钱老师引领学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钱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总之,教师应该是学生读的唤醒者、激励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能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信地读、自主地读、自觉地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