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8265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35小题,总计70分)1.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白渠D. 龙首渠【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蜀守冰凿离碓(堆)”指的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白渠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排除C。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蜀守冰”、“成都”,由此信息判定得出这是都江堰。2. 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这反映出A. 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B. 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D. 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反映出小农经济抵抗不住天灾,这是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鼓励垦荒,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故D项错误。3. 在古代中国中后期,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的状况,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蔗(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 使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C. 促使民众衣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 使棉布开始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唐宋以来江浙地区由种植水稻为主变为多种棉花和甘蔗。这一状况促进了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松动,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民众的衣食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部分地区种植棉花,不能得出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唐宋以来江浙地区由种植水稻为主变为多种棉花和甘蔗。4. “(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B. 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宋政府南渡之后,江浙经济高度发达,说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正确;耕地面积无法体现,A错误;水利设施不符合题意,B错误;生产技术从属于农业经济,D错误。5. 乾隆时期,苏州地区“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种情况说明了A. 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 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答案】C【解析】由材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形成,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苏州失业人数较多,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和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故排除BD。6. xx年12月29日,沉睡海底800年之久的宋代古船“南海I号”终于跨进了“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根据所学知识,船上最有可能会发现什么文物A. 商周的青铜器B. 松江的棉布C. 哥窑的青瓷瓶D. 大量的西餐用具【答案】C【解析】宋代已经有青瓷,所以青瓷瓶是可能发现的文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铜器是商周的而非宋代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松江的棉布是明代的而非宋代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量的西餐用具在宋代不能出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 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 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 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 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 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答案】B【解析】“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等字眼足以证明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这些社会上层是不会考虑织者的辛苦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唐朝丝织业发达,产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自著蓝缕衣”等字眼足以证明丝织品并非为织者自己所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分析诗歌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8.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D.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答案】C.9. 北宋苏轼诗云:“传呼草市来携客,洒扫渔矶共置樽”;南宋陆游吟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两宋“草市”的发展说明了当时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 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时间、空间限制B. 市场商品十分丰富,且交易公平规范C. “草市”补充了城市商业,倍受政府重视D. “草市”涌现直接推动了“交子”的产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说明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A正确;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D说法本身不正确。10.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官僚、商人更乐意将赚得的钱投资于土地,其主要原因除了土地收益高、可靠外还有A. 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利可图B. 资本主义工商业风险大C. 国家不鼓励投资工商业D. 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主要原因是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时间不符合,故ABD三项排除。11.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答案】A【解析】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说的是农村集市繁荣,故选A;唐朝仍以农业为主,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贩运,排除D;C项是在宋代,排除。12.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的变革。就其阻碍因素来看,应该不包括A. 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政策B. 封建帝国的专制统治C.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 手工业技艺相对落后【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封建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帝国的专制统治,也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业技艺的水平并不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 在山西省,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和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两者都是明清时期商人发家后所建。对这一现象不正确的分析是A. 从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的民俗B. 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C.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不能说明明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来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C。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但不能说明明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华夏民居第一宅”、“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的民俗。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二、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三、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四、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4. 有学者指出对1793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帝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因为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具表纳贡”实属好事,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A. 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 准备与西方平等往来C. 根深蒂固的天朝思维D. 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具表纳贡”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思维,因此选C。A、D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不符。故ABD排除 。15. 曾有大臣上奏雍正帝说:“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这表明当时A.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 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从这则奏章上看,这位大臣针对的问题是对外贸易问题。从材料内容看,他对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的做法进行质疑,并认为中国的船只限制了对外国的利益,因此主张开放沿海,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D选项错误,本题与权力问题无关。16.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並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D. 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A、C、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选B。17. 商业革命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 商业革命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C. 商业革命就是用商业取代农业D. 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故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C项说法错误,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排除D。点睛:本题熟悉商业革命的基本概念,抓住材料信息“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紧扣推动社会转型的角度考虑即可知道答案。18.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支持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武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虽然都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但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郑和之后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航海壮举,主要是受农耕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排除C。同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相比,郑和的船队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武装,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功能强大,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须掌握“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9. 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 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B.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答案】B20.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寻找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 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B.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C. 马可波罗游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D.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答案】D【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益强烈,这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因此材料信息从根本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故答案为D项。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是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21. 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美洲社会的进步B. 美洲国家的独立C. 工业革命的扩展D. 欧洲的殖民扩张【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故D正确;AB为上述现象发展的后果而非原因,故排除;此阶段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故C错误。22. 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18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出口,A错误;清朝属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18世纪中期,D错误。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3.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A. 经济结构的差异B. 中央集权的强弱C. 思想解放的程度D. 海军实力的高低【答案】A【解析】“禁海令、保护海外贸易”均属于经济问题,所以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而中央集权的强弱、 思想解放的程度、 海军实力的高低均是出现该现象的相关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现象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经济方面找答案。24.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 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C. 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D. 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荷战争的原因和特点,英荷战争以荷兰失败告终,直接影响是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故A项错误;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也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是在打败法国后,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把握题干中“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的主旨及掌握英荷战争的历史影响。25.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A. 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B. 前后具有继承性C.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D. 本身具有阶段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熊彼特主要说明了英国贸易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性,故选D;材料与阶级支持无关,排除A;继承性与题意相反,排除B;结合史实可排除C项。26. 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有一定读写能力的劳动者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和有颠覆性的人,但是到18世纪末,无知识则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最大威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主制的完善B. 思想文化进步C. 工业革命发展D. 社会革命需要【答案】C【解析】18世纪中期和18世纪末对知识的态度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广需要更多有知识人的人来投入生产,进行改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与民主政治无关;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这不是根本因素;D选项错误,社会革命在此时期作用并不凸显。27.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这句话旨在A. 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B. 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C.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D. 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答案】A【解析】“日不落帝国”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形象说法,这意味着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是在强调英国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经济发展或者说是工业革命,而不是军事力量,故选A而排除BD;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没法进行比较的,而且题干并不是想将二者进行比较,而是说二者在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故排除C。28.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他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A. 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B. 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C. 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这一题题干要表达的大意是英国的工业生产原料遍布世界很多地方,而且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其商品的销售市场,所以可以说明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选C;A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与其他地方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故B与题意不符,排除B;题干所述时间是19世纪中期,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故排除D。29.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车的出现使各阶层人平等的同坐火车,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D正确;A项说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不符,故排除;B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30.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A. 电力的广泛使用B. 环保意识的提高C. 蒸汽机的发明D. 采矿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这一文明进步的关键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故C项正确;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B项和材料信息无关;采矿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就存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19世纪的文明进步”关键信息。31.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A. 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B. 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C.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表明到1900年,美国钢铁工业企业总数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却大大增长,这是垄断组织出现的结果,即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A项符合此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特征,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故B项错误;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是图表数据的原因,不是特征,故C项错误。点睛:数据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高度关注图表中的数字信息,注意数字变化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32.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A. 德国统一是战争和经济双重作用下完成的B. 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C. 工业革命为德国统一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D. 德国的煤矿铁矿资源丰富【答案】C【解析】根据“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表明德国得以统一的基本要素是工业革命,即工业革命为德国统一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C正确;AB不符合“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3.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广泛应用的最大影响是A. 吹响了第一次动力革命的号角B. 引发了第一次能源革命C.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D.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答案】D【解析】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大的社会影响是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D正确;ABC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角度”,排除。34.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 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 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 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D.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答案】D【解析】18世纪中后期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这场革命是指工业革命,其本质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故选D;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就产生了,故排除A;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应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故排除B;C属于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35. 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笫三次浪潮”等理论,企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己经变形,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对此观点认识错误的是A. 正确的认识了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B. 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C. 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D. 没有正确的分析社会演进中产生的问题【答案】A【解析】材料宣扬的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侵略的事实,并不是正确认识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对于材料正确的解读,排除。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总计30分)36. 阅读下列材料: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摘自简明宋史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产生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等信息可从秦汉、唐中期、北宋这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膨胀,帝王多建都于此,进而导致环境恶化、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37.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回的象牙和黄金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净赚1200万英镑。材料二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2)材料二中,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评价突出强调了哪一方面的作用?(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殖民主义作何评价?【答案】(1)主要因素:代议制民主(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海外贸易的扩大;对殖民地的经营与掠夺,商业争霸战争的推动;民众对战争的欢迎;商业集团的支持。显著特点: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掠夺;市场扩展成为自发推动力;充满血腥与暴力。(2)独特之处: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骑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简要评价: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这一战略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能集中调配各种资源;实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安全;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基础;缩小了内地与沿海的差距;其经验教训也成为此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财富。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一些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解析】第(1)问本题以三角贸易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殖民主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在三角贸易中,欧洲殖民者获取了高额利润。第(2)问,要依据“大大促进了”“强有力手段”“保证了销售市场”“转化为资本”等信息,体会马克思这段话的内在含义。第(3)问,要辩证分析,注意从对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积极作用和对殖民地的破坏两方面来回答。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保障。财富的增长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提径,许多人投资海外,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做到暴富。“光荣革命”后100多年英国长期进行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商业战争,目的是争夺海上通道和争夺殖民地。在18世纪,英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战争情绪,比如“詹金斯耳之战”爆发的消息传出后,布里斯托尔和利物浦都出现了民众欢庆的场面。对外战争不仅受到商业集团的支持,而且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许多人认为英国的财富来自于海外,英国的商业利益不容损害。在战争时,对外贸易的总额会有所减少;但每次战争结束后,海外贸易就会大大扩展。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光荣革命”后推动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答案】(1)使欧洲国家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2)在强调殖民制度血腥性的同时,突出了殖民制度在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3)殖民主义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扩张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殖民制度在当时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被殖民地区根本无力抵御西方殖民者的进攻和掳掠,但西方国家应对今天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负有一定的责任。【解析】根据材料“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提径”“商业战争,目的是争夺海上通道和争夺殖民地”“对外战争不仅受到商业集团的支持,而且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等信息即可概括出“光荣革命”后推动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