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6716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辅助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C.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D.宗法关系是划分权力的依据5.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有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赵匡胤劝守信等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B.宴会次日,赵匡胤等部将“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C.几个朝中大将唯命交权主要迫于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D.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8.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9.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0.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C.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1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土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贵族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1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1819451114111唐代321132245151812442029471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1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4.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15.图6和图7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16.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A.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17.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18.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19.北宋时期,张择端措画清明上河图、瓦含出现、柳水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城市经济繁荣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C.文化的平民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0.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A.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B.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C.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21.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折射出时期15世纪16世纪17世纪前半期18世纪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前半期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75.1146.4431.0731.7827.3715.9212.32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22.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2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现解是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24.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25.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26.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27.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8.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29.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30.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3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1867年1894年1873年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32.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33.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入股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A.清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与尖锐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清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34.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下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年代工业部门投资中心19世纪4060年代船舶修造业广州、香港、上海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汉口、九江、福州19世纪8090年代中期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A.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B.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C.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35.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推行顺应时代的实业政策B.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封建障碍C.民众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推动D.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36.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粱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A.维新变法影响较小B.实业救国渐成风尚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37.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38.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39.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40.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共40分)41.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材料二 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2分),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时间出台律法备 注1903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1904年商会简明章程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学堂章程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1906年破产律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奖给商勋章程奖励工商业发展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时间出台律法备 注1909年法院编制法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1910年大清新刑律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大清矿务章程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大清著作权律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固第一部民法典。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晴法律移植研究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分)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6分)射洪中学高xx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1.B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故选B。2.A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B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4.C东晋南朝时期是士族的兴盛时期,“挽救衰亡”说法不科学,排除A;“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仍是门第的高低,排除BD;东晋南朝时,士族注重家谱、谱学盛行说明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故选C。5.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符合材料主旨,C正确;A属于地方制度;B属于监察机构;D没有丞相。6.C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如C项中的“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带来的结果是“朝中大将唯命交权”,故答案为C项。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记载,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如本题的A、B两项;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判断,如本题的D项。7.C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8.A材料反映了内务府既有政府机构的特点又有皇室、皇族机构的特点,说明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内务府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国同构的特征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D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遭到打破,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当时城市仍然是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10.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吕氏春秋”“农家之言”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关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铁农具,铁犁的使用对提高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起了重大作用,但使用铁犁所需动力也较大,人力难以适应需要,因此迫切要求解决拉犁的动力问题,于是畜力就作为一种牵拉动力应用到耕作中来了,而当时牛是拉犁的主要畜力,牛耕即应运而生。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技术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而春秋是公元前770476年,即公元前85世纪,B项不正确,故选B;结合所学,A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排除。11.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在战国时期瓦解,故到汉初贵族经济的基础不可能是井田制,故A排除。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其依赖于世族经济,故B正确。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门阀政治12.D材料可见,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A项错误;B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不正确。13.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不能反映。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从事海外贸易活动,阻碍了中国和外国的往来,材料“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表明康熙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放松,进而推动了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B符合题意;C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鼓励,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明清时期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但闭国锁国政策在某些时期有所松动,材料即是闭关锁国政策松动的表现。15.D两张图片对比来看,拥有孔庙的县一般来说爆发农民起义的几率要小,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孔庙代表的是儒家,而不是墨家;B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得知对全国的影响,故排除;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代这一个时期的内容,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对比来分析问题。首先要看图片中究竟反映出的是什么内容,先从表面现象分析,之后继续深入,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另外,本题没有给出的信息(如全国、清朝)我们就可以直接排除这个选项。16.C点睛: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掌握陈俊卿的出发点,以此作答。17.B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不属于对封建思想统治危及的作用,属于传统文字考研,受到清朝时期实行思想限制影响,说明清朝时期社会危机日趋严峻,B正确;清朝是严厉思想控制,A错误;西学广泛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18.C表格反映的是我国的科技成果,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统治和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内容,故排除AB;从图表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领域发明数量多,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耕经济服务的特点,所以C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与科技联系不大,故排除D。1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繁荣从本质上体现了宋代经济发达,故选A;自然经济在明清时期开始缓慢解体,排除B;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0.A21.D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是由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在不断上升,故A项错误;在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除了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政局不稳,其他时间政治局是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海禁”政策之下,中西方贸易仍在进行,且中国商品受西欧国家欢迎,白银大量流入,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材料的背景: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价值贬值,导致白银购买力降低。22.A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3.C根据题干“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知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根据题干“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故C项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A。B项说法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与题干中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的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是强调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4.C近代社会海洋霸权主义兴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传统思想的转变,故选C;材料与洋务运动思想无关,排除A;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B;政府被动挨打局面并未因为洋务运动而得到根本改变,排除D。25.C根据题干可知,史学家认为甲午战争基本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西方观察家也指出这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抗争,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仅由清政府高层官员带领军队进行作战和应对,未发动起普通民众参与到抗战中来,这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C项正确。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6.D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之时,列强并没有反对,相反瓜分中国的趋势得到缓和,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矛盾,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此时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B错误;C中改革显然不符合列强的主要目的。27.D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28.B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B项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C项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29.D试题分析: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故选。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B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项主张通过思想挽救国家。因此AB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30.C由材料“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可以得出新政受到农民守旧思想的制约;材料“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反映出农民因经济利益而反对新政,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与新政的内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普遍反映,说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B不正确;农民反对新政,不能说明其具有民主革命意识,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近代化的阻碍因素加以回答即可。31.A材料数据反映了1867年到1894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上升,当时上海是通商口岸之一,这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故A正确;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它城市比较,不能说明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不是进口货物贸易,故C错误;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上升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2.C试题分析:“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说明当时仍没有摆脱科举制的影响,可见李鸿章不是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也不是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排除AB。“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说明主张引进西学,这冲击了传统教育,排除D。题干反映了李鸿章在传统科举制下试图局部改革以鼓励学习西学,故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33.A依据材料“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可知,政府在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出清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A符合题意;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故排除D。34.C中国工业投资布局主要在沿江沿海、通商口岸,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即材料强调了投资布局根植于中国近代的社会环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投资中心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在长江流域的汉口、九江也成为了投资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显示出投资主体,所以选项B无法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5.A材料数据表明18941913年中国棉纺织业快速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1894年的时间信息,故错误;民众救亡图存爱国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故C项错误;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也是在辛亥革命后,故D项错误。36.B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影响不大,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更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为企业经营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B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A错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不能说明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近代教育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37.D固化是指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不变的看法。结合材料,奕强调的是要主动求变,承认西学的先进,但同时要以中学为本,即“中体西用”思想,故A、B项错误。西学东渐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甚至更早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中就已经开始了。例如魏源、林则徐,都是较早对西方进行主动研究的,故C项错误。奕的这一认识一方面使近代中国人更加愿意接受西学,但另一方面,这一认识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表现,即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无视其社会制度,这在某种意义上又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因此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38.B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39.C孙中山将共和与尧舜禹自治共和时代联系起来,并认为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这说明孙中山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没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40.A从新式教育机构分布来看,广州、天津和上海、福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其他地区分布较少甚至没有,这说明了广州等沿海地区近代化水平比较高,从而导致新式教育机构分布较多,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和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故CD项排除。41.(1)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2分);商业发展改变税收,并带来城市商业化(2分);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2分);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长。(2分)(2)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汉字。(任举一例说明,即可得2分)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的贫穷和落后;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改良的失败;深刻的阶级对立。(任答3点6分分)42.(观点2分,论述8分)示例一: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自鸦片战争以米逐渐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反映清末法律成就,作答时可以从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或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或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等不同角度评述清代法律成就。43.(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全面发展;选拔标准客观;自下而上推荐;系统健全;体现公平择优原则;选举方式多样。(任答4点8分)(2)影响:贡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仕途的道路,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任答2点4分)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加强思想统一。(2分)本题考查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1)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2)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选拔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公平择优原则、加强思想统一和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阐述其积极影响,从贡举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说明其消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