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599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卷上。2回答第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戲。”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 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 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卿、士、庶人等按等级递减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因此B符合材料意思。A、C只涉及宗法制,而D是在秦朝时期。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地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反映出A. 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 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C. 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D. 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分析郡、县两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演变趋势。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排除;B项无法反映材料全部;C项过于绝对化;郡、县设置时间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同,但秦朝时县最终成为郡制下辖一级行政机构,反映出春秋至秦朝我国历史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选D项。3. 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 君主制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高祖刘邦都强调宗法血缘关系,借宗法血缘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A。B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不可能决定帝王治国思想,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排除C。4.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 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区分并不稳定,出身卑微的人能得到重用;而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高度发展且掌握权力较大,此时选官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说明魏晋时期阶层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了社会阶层关系变动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联系,没有涉及到宗法思想,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儒学的相关内容,更没有体现君臣关系,排除B。材料中体现先秦时期,身份卑微之人可有所作为,并不能体现“天下大同”;而魏晋时期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也不能完全反映出“社会不公”,排除D。5.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 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 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 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制度特点【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7.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D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8.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9.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那县无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0.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 宰相权力的大小【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唐、宋地方行政区划的一大演变趋势在于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地方的自主权利逐渐削弱,压抑了地方行政机构的积极性,所以选C项;A项中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无法比较;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B不选;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D项不选。11.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权B. 还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故选B。12. 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官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 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B. 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 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 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三省职能有分化,但是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不能体现出制衡特点,排除A项;题干中描述的唐、宋时期政府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是明朝时期皇帝对政府控制加强,所以呈现出强化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加强封建专制,不是削弱,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3.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答案】A【解析】从材料“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材料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故选A选项。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也为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古代的政治体制与现行制度某些特点相似,并非指的制度相似;D项材料并未讨论。14.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D【解析】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失职人员的依法惩处都是防止专制、维护民主的制度设计,故选择A项。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而不是公民大会的具体职权,故排除B项。题目中仅强调两个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没有提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故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并没有说明权力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故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15.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教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B. 保证了公民参政机会平等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抽签的方法不是为彰显神权而制定的,也不能起到彰显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的作用,故A项错误;抽签方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公民参政机会的平等,故B项正确;古希腊具有参政权利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不是所有雅典人,故C项错误;抽签方法虽然公平但不代表公正,故D项错。考点:古代雅典政治制度雅典时期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局限性16. 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提倡者强调公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因而宁肯把违法乱纪的案件好咎于官员们和政治领导人,而不是民众或城邦本身.法律是束缚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是A. 轮番而治B. 依法治国C. 主权在民D. 直接民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提倡者强调公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因而宁肯把违法乱纪的案件归咎于官员们和政治领导人,而不是民众或城邦本身法律是束缚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的。”说明雅典的民主法治侧重于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C。轮番而治是指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D。B只是表象而没有体现题干的主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7.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答案】D【解析】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B项明显错误,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平民要正确一切方式来谋求利益,故本题选择D项。18.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随着帝国版图的拓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通过革新完善,成为适用于所有自由民的万民法。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中的“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表明万民法并非完全继承公民法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表明万民法没有“忽略”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排除C项;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不同时期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对罗马法的称呼,排除D项。点睛: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罗马法可分为公民法与万民法。共和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罗马法逐渐改变,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19.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20. 1701年英国的王位维承法第三条规定:当国王和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园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定更详细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这一规定A. 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B.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王位继承法的颁布,使得国王的任免权也属于议会,议会进一步控制了王权,限制了王权,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所以选A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王位继承法21.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必须要让议会参加,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B选项错误,国王的权力已经受到限制;C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22. 有学者认为:“英国政体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英国政体体现的权力关系,首先是国王作为虚位元首凌驾于各实质权力之上,行使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在实质权力部分,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下院作为民选代议机构产生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这表明,近代以来的英国A. 英王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B.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C. 行政权和司法权平行D. 从1689年开始英王就是无权虚君【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肯定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强调了英国国王的虚君地位,阐释了拥有实权的议会权力,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英国国王虚君的地位;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时,英王还拥有行政权,D项不正确。23.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法案规定,每个议员所代表的选民人数不相同,但行使的权力则完全一样。同时还规定,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区赈款及其它救济金者,丧失选民资格。这表明此次改革A. 体现权力下移B. 重视国民平等C. 漠视选民多寡D. 具有财产资格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材料“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区赈款及其它救济金者,丧失选民资格”说明此次改革有财产的限制。所以应选D。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24.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 不具有普遍性B.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C. 具有借鉴意义D.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知,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独特适应性,故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美国联邦宪法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而是强调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美国宪法具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抄照搬其宪法,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意义,而是强调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点睛:本题以美国联邦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美国联邦宪法的特殊性。解决本题的须抓住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结合美国联邦宪法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5.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A. 民主力量比较薄弱B. 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C. 民众缺乏民主意识D. 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先要保障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即要任务是要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力量一直强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说明民众并不缺乏民主意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而是要先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建国初期的美国需要加强政府的权力而非公民的权利。26. 美国前总统布什发表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在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美国总统之所以会被“关在笼子里”主要是由于A. 总统仅是国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脑B. 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 执政党随时会被在野党击败D. 最高法院和国会经常联合起来对付总统【答案】B【解析】为了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1787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B项正确;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故A项错误;执政党具有一定稳定性,故C项错误;D项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27.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 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B. 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C. 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D. 体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邦和小邦都有权力来否决议会中对自己不利的议案,各邦之间权利平等,组织形式上呈现了联邦主义的性质,故C项正确。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王朝战争,逐渐统一德意志,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排除A。德意志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各邦不可能分享军事、外交大权,排除B。材料体现各邦之间的平等权利,尤其强调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否决大邦否决对自己不利的议案,与“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关系不大,排除D。28.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修改自1866年编纂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并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反映出A. 宪法中规定的首相的权力极大B. 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C. 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D. 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仅对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稍作修改即付诸实施,是一部反映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共同意志,混杂着“封建因素”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所以“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只能反映出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选项。A选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B选项材料未能反映出其影响;C选项与宪法的实质无关。29.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一切军政要员和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A.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B. 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制相同C. 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点D. 实行总统、议会、内阁三权分立【答案】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师点睛】西方议会制国家的显著特点是,立法权与行政权不分立。议会不但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行使行政权的那些人来自议会(下院),包括总理也是由议会推举的(一般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他们既属于立法部门,又属于行政部门。也就是说,立法权与行政权在实质上是合一的。 西方总统制国家的显著特点是,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是分立的。在总统制下,总统是行政首长,直接任命并领导内阁,但内阁不像议会制下有决策权,而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总统不向国会负责,也无权解散国会。另一方面,国会也不能迫使总统及其内阁辞职。只有当总统及其内阁高官违反宪法或渎职、失职时,国会才能对其进行弹劾。30.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A. 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B. 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C. 魏源对君主立宪的运作机制作了较真实叙述D. 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国立宰辅大臣,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是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是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但是中英两国属于不同的社会性质,本质明显不同,所以排除C选项,A选项更符合题意。B选项阐述没错,但是没有涉及到本质;D选项材料没能体现。点睛:本题属于最优选择题,解答本题一定要明确材料中所有选项不一定有错误,但是一定有描述上面的缺陷,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切合材料,与事实相符的选项,突出一个“最”字。31. 1689年美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负是历史的必然B. 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C.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D. 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答案】C【解析】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废除了君主专制,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故答案为C项。英国国王没有任命内阁成员的权力,排除A项;英德两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排除D项。32.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读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 “香港仍坚持赏借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C、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33.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B. 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C. 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答案】C.34. 徐中约曾指出:“西方文明在其它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与中国的直接对抗时,它加速了(中国)旧秩序的瓦解,却没有提供替代它的新秩序。”这说明A. 中国人期望西方文明带来和平稳定B.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C. 中国旧秩序比西方文明更其优越性D. 西方留给中国构建新秩序的任务艰巨【答案】B【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作用以及产生的结果。可以看出西方文明没有办法取代中国的文明,也就是说它的破坏性大,但是建设性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期待的内容;C选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35.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B. 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C. 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D. 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52年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英国人认为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D正确。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不属于当时英国人的认识,故A排除。当时中国已经给予最惠国待遇,故B排除。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也不属于当时英国人的认识,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第II卷(共30分)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题14分,37题16分)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结合材料三和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如答出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和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具体可从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为以后历朝所沿用等方面回答;可从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方面回答。(2)材料二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和联系所学知识可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来回答。(3)根据“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可知,作者认为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并不是所谓的“专制黑暗”。可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等方面证明作者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3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2)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解析】(1)关于英国用和平渐进方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过程,首先,根据材料“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和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权利法案,从立法、税收等方面限制国王权力,确立议会主权;其次,从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方面,削弱国王的行政权;再次,从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关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共和国宪法方面回答;可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回答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3)根据材料“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等方面回答“错位”。关于影响,可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方面回答。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进程”“标志、根源”“错位、影响”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