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9周周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264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9周周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9周周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9周周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9周周考试卷(含解析)1.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A. 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 B. 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 D. 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答案】D【解析】“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说明西周时期还是相信天命,道德治理属于辅助,D正确;孔子主张“仁”和“礼”,不是对于夏商周主流思想的继承,A错误;B中唯一证据说法错误,尚书属于二手史料并不是唯一证据;材料论述的是治理国家思想,不是制度,C错误。2.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 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A. 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 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C. 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 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答案】B【解析】“阴阳五行”“神巫”说明古代中医治疗从阴阳五行诊断,借助神学巫术进行治疗,体现出诊断和治疗的迷信色彩,B正确;材料中中医治疗时借助迷信,不是科学,A错误;材料说明是治疗方法,不能说明医生地位低下,C错误;中医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是很明显,D错误。4.下表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可知时期平民家庭出身低级官员家庭出身中高级官员家庭出身明代467%28%505%清代192%184%624%明清平均值311%116%573%A. 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B. 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C. 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毫无关联D. 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降低【答案】A【解析】【详解】有表格可知,明代平民进士占467%,清代平民进士占192%,说明平民也可以通过科举参政,这有利于社会公平,但是无论明代还是清代都以官僚出身的进士为主,故选A;科举制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选拔官吏,故排除B;由材料可知,中高级官僚出身的远远高于低级官员家庭出身,说明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相关,排除C;明代寒门进士比例高于清代寒门进士比例,说明寒门向上层流动难度加大,排除D。5.1861年,奕上书:“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反映的主旨是A. 攘外必先安内 B. 两只拳头出击 C. 远交近攻 D. 和平外交【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捻军在北方叛乱,太平天国在南方叛乱,再加上蛮夷趁虚而入,因此和蛮夷讲和以先平定国内叛乱,显然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A正确;材料不是两方面均出击,B错误;蛮夷是入侵中国,不是远交近攻和和平外交,C和D错误。6.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A. 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 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 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 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是因为“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显然是从废除专制,开启民主形式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该宣誓最大价值是对于民主作用,C正确;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A错误;B是临时约法的措施,主要是限制袁世凯专制角度;D不符合材料中主要价值的问法,排除。7.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A.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 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 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等信息可知,该内容出自共同纲领,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A。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B。D项是属于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9.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这反映了A. 立法规则受到破坏B. 民主政治逐步建立C. 公民大会权力强化D. 法律权威得到提高【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对比来看,制定法律的流程更加严密,体现出法律更贴近实际,权威得到提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一种进步,不代表规则受到破坏;B选项错误,民主法治最开始就已经建立;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大会权力强化的内容。10.加尔文派教徒卡拉斯的儿子安东尼原来信奉新教,据说后来打算改信天主教。1761年安东尼自杀。在天主教修士的煽动下,信奉天主教的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法院无证据宣判卡拉斯有罪。伏尔泰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辩护。这说明伏尔泰A.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 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C.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具有人文主义宗教观【答案】A【解析】伏尔泰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辩护的原因是安东尼的自杀并不是与信仰宗教有关,体现出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以及追求人权的思想,A正确;伏尔泰批判宗教特权,B个D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伏尔泰政治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11.1881年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进行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这反映出A. 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 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C. 工业革命消弥了德国的社会矛盾D. 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和材料信息反映的德皇威廉一世“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的原因来看,是工人运动催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中,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排除;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排除D项。12.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苏联一幅漫画。该漫画主旨是舒曼对阿登纳说:“我很荣幸和愉快把管理权交给你。让我们鞭策这匹马前进吧”A. 欧洲联合进程启动B. 西欧经济艰难复兴C. 美国推动法德和解D. 西欧沦为美国附庸【答案】D【解析】【详解】舒曼对阿登纳说:“我很荣幸和愉快把管理权交给你。让我们鞭策这匹马前进吧”不能体现法德联合推动欧洲联合的意图,故A错误;在这幅漫画中,马车上有USA字样,可见不是西欧的经济,故B错误;在漫画中没有提到法德矛盾的内容,无所谓和解,故C错误;由漫画可知,法德坐在马车的驾驶位置上,而马车上有USA字样,可见说明讽刺法德被美国驱使,故D正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二 驴象之争代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xx美国“驴象之争”在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之间展开。胶着的选情在金融市场掀起风浪,股市倾跌、债市下滑,而黄金等避险资产又重新获得青睐。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尽管美国主流媒体和选前的各种民调明显看好希拉里,但选民用选票表达了不同的声音。不靠谱的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欧洲政治精英和学者担心,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会助长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韩国前外长金星焕曾对记者说,如果特朗普当了美国总统,对韩国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摘编自搜狐网时政新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牛李党争、驴象之争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李党争、驴象之争的影响。【答案】(1)特点:牛李党争: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属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甚至牵扯个人恩怨;牛李两党出身不同,进入官场的途径不同;持续时间较长,危害大。驴象之争:属于美国政党政治中的两党之争;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利益;对美国和国际社会影响较大。背景:牛李党争: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为之提供了政治土壤;商品经济发展加剧了争权夺利;唐朝后期宦官内部斗争的影响。驴象之争: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当时美国社会两种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同阶层参与政治、追逐利益的需要。(2)影响:牛李党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势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加深了统治危机,加剧了政治腐败,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驴象之争:两党互相监督,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轮流执政,相互竞争,提高了执政水平,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的现象。【解析】(1)第一小问唐朝党政,依据材料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以阶级等角度思考回答。美国的党政依据材料二“驴象之争代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助长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的信息从党派、阶级利益和国际影响回答;美国原因结合所学从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以及阶级利益需要回答。 (2)唐朝牛李党争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势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及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回答;驴象之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提高了执政水平以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角度思考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示例二: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论证: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示例三: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论证: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求两则及其以上的材料的共同点,以此立论,由材料可以得出“富强”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密切联系,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可以从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增加了“富强”的内涵,富强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的联系等方面加以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28年北伐基本完成后,国民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根据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国民党陆续制定了各项训政时期的政策,将地方自治作为实施训政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内容。为此,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许多涉及地方自治的法规,如区自治施行法乡镇自治施行法等,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主要是县以下的区、乡镇,区和乡镇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居民大会、自治公所和监察委员会三种,相当于议决、行政和监察三权的分立。其中,居民大会权力最高,地方自治的所有重要事项均由居民大会审议和决定,职权很大,包括选举和罢免自治首领人员、制定和修正地方自治公约、审议和决定地方自治事务等。根据规定各级自治组织的自治事务包括户口调查、土地调查、建筑公共设施、举办教育、推进国民体育和卫生、发展农工商业和垦牧渔猎、风俗改良、举办救济等等,地方上的事务几乎统统包括在内。但由于社会环境的掣肘,多数地方的自治组织不能行使各自的职权,以至于多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摘编自黄珍德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自治制度探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影响。【答案】(1)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实现形式上统一中国;孙中山训政理论的指导;西方国家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现代民主国家建设的需要。 (2)增强国民对民权的认知,为宪政打基础;推动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后来新中国(新时期)实施基层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经验;因条件不成熟,地方自治未能有效落实。 【解析】【详解】(1)由材料“1928年北伐基本完成后”,可见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实现形式上统一中国;由材料“根据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国民党陆续制定了各项训政时期的政策”,可见孙中山训政理论的指导;结合所学,国民政府实行地方自治也受西方国家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而国民政府实行地方自治也符合现代民主国家建设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2)由材料“居民大会权力最高,地方自治的所有重要事项均由居民大会审议和决定,职权很大”,可见增强国民对民权的认知,为宪政打基础;由材料“户口调查、土地调查、建筑公共设施、举办教育、推进国民体育和卫生、发展农工商业和垦牧渔猎、风俗改良、举办救济”,可见推动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还为后来新中国实施基层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经验;由材料“多数地方的自治组织不能行使各自的职权,以至于多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可见因条件不成熟,地方自治未能有效落实。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长期任职于史馆,郁郁不得志,“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在史通中,刘知几对史书编写方法的探讨相当细致,他依照流派和体例,将众多史书概括为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等“六家”和纪传体和编年体“二体”。由于纪传体占优势,其编纂技术也更为复杂,所以史通对纪传体的分析较多。同时,他费了不少笔墨探讨史书行文的技巧、风格等问题,指出不能盲目照搬前代史家的记事方式和言辞。此外,刘知几提出“三长”论来判断史家的地位,即“才”、“学”、“识”。史才,指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学问渊博;史识,指正确的观点、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刘知几对撰史中故意歪曲史实的“曲笔”现象给予了愤怒的批判,鲜明地提出了“直笔”论。但刘知几没能将主直反曲的观点贯彻到底,他说:“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史通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批评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较全面的理论系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刘知几对史书编纂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答案】(1)应重视史书的体例;史家记事应有自己的行文风格;史家须具备才学识,秉笔直书;史书记载应与纲常伦理观念相契合。 (2)刘知幾的史学思想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有利于促进历史编纂技术和史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弘扬了传统史学的求真精神;使史学批评形成较全面的理论体系;有惩恶劝善的作用;受儒家隐讳思想的影响,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详解】(1)由材料“刘知几对史书编写方法的探讨相当细致”,可见应重视史书的体例;由材料“费了不少笔墨探讨史书行文的技巧、风格等问题”,可见史家记事应有自己的行文风格;由材料“史才,指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学问渊博;史识,指正确的观点、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可见史家须具备才学识,秉笔直书;由材料“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可见史书记载应与纲常伦理观念相契合。(2)就学术地位而言。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由材料可知,刘知几重视史书的体例和强调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可见有利于促进历史编纂技术和史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刘知几强调史家须具备才学识,秉笔直书,可见弘扬了传统史学的求真精神;由材料“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批评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较全面的理论系统”,可见使史学批评形成较全面的理论体系;由强调纲常伦理观念,可见有惩恶劝善的作用;由“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可见受儒家隐讳思想的影响,有历史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