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186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2.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4.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5.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A.澄清吏治 B.推崇严刑峻法C.强化君主专制 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6.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文中空缺文字应为A.自然规律 B.实验工作 C.实用技术 D.道德理论7.明清之际有思想家认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则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这一思想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体现出对圣人的尊崇C.公开挑战了君主的权威 D.全面否定了宋明理学8.对右图中东西方文学名著认识正确的是A.都属于社会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B.都是再现社会风貌的长篇小说C.都揭露批判了资本带来的罪恶 D.都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9.有学者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把其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太平天国的“梦”是指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建立平均饱暖的理想社会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以暴力革命挽救民族危亡10.“直隶总督李鸿章虽然曾为大清政府立下功勋,但最终战败,他被迫在下关签署了一份苛刻的条约。”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新要求C.使晚清政府最终沦为帝国主义的朝廷 D.暂时缓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11.“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而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是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12.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其原则是“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已,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声称“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该原则表明清政府A.意识到政治变革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 B.对近代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充分认识C.已基本赞同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 D.仍然没有冲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1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统治被彻底推翻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D.爱国的学生团体纷纷建立14.在探究性学习中同学搜集到如下资料:“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A.红军转战南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危机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15.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1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17.下表为新中国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变化表(部分),对1978年变化原因分析最为恰当的是年份小学(百万人)普通中学(百万人)高等学校(千人)196511014695197210736.5约2001978146.2765.48850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希望工程”的启动18.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19.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2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21.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2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3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2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25.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发放时间每人每月定量出 处1954年7月开始15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1斤北京粮食工作1957年11月17日开始15斤中国商业四十年1957年12月1日之前1斤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1957年12月1日之后15斤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xxxx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历史第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26.(25分)观察家庭,可以管窥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从官方的统计资料中,也可看出秦汉时期的家庭规模约为“五口之家”。“五口之家”是典型的以夫妻为主的核心家庭,以这样家庭组成的汉代最基层的组织“里”有很强的地缘意味。正因为如此,汉代政府可以把“里”中的民户分成“什”、“伍”,相互扶持,相互监督,从而带来十分稳定的社会秩序。“修齐治平”一向为人们视作安身立命的圭臬。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正家而天下定矣”。所以,有人把治家当做国家治理。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家庭组成宗族,秦汉时期有很多聚族而居的情况,宗族成员间注重互相救助,特别是经济上的互相救助。侯外庐认为:“农客的宗族血缘,更巩固了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袁行霈 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在一个工业秩序下,传统的家庭制度与传统社会都是无法立足的。基于技术化、机械化的需要一种“身份取向性”必然要转向“契约取向性”的。所以,(近代)中国家庭制度已日渐变质大多数的老百姓已参与到“庞大的沟通网”中,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的冷漠态度已渐减少,而不知不觉被“政治化”了。每一个分子都自觉到是国家的一员,而形成一“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国家”的意识出现了,“民族主义”成为一庞大的政治动力。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汉时期“家庭”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出该特征的历史原因。(12分)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改变的社会原因。(11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社会家庭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26._2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8分)“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8分)(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9分)27.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