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180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2、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各郡国加强了对基层百姓控制D、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3、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4、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5、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由此说明: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6、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太学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9、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10、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 B、 C、 D、1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岛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12、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1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14、xx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D、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5、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16、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映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这主要是针对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D、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17、有学者把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革命立国时代、改革建国时代、和谐富国时代”。其中,“改革建国”时代开始于A新中国的建立 B“一化三改”的推行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科学发展观的创立18、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19、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 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 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20、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 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21、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约和特赦权力22、“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美国的历程相比,苏俄一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就散发着史诗般的光辉,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俄那样,一开始就以人类和世界的名义,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对材料中“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理解最准确的是A、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B、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C、第一次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D、社会主义国家由理想变为现实23、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24、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25、1984年7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21世纪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材料二“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宋论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 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 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 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 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实际 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 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 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 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四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孙中山五权宪法材料五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4分)(2)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3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4分)(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2分)(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二 盖洛普民调所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仅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xx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xx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 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材料三 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西方所谓“只要程序正确,谁上台都无所谓”的“游戏民主”似乎越来越玩不转。经济学人:“(西方)民主正在毁掉西方,尤其是美国,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西方世界今天经历的一场又一场危机背后都有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自己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治制度。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5分)(2)归纳材料二中美国选民对“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选择趋势。(2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2分)(3)材料三作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4分)纵观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史,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作者的观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民主政治制度你有怎样的认识?(2分)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杨凯中国梦的方位材料二 10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曾有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雨果在住处的庭院里种下一棵橡树。雨果说,当这棵树长大之后,由欧洲各国统一而成立的“欧洲合众国”将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来。 摘自央视纪录片货币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请回答:(1)材料一的“旧山河”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雨果心中的“欧洲合众国” 之梦在现实中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3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时期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举措。(4分)它与“欧洲梦”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BDBA ADCBCCDDB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DDCCADC D AC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6分)(1)一是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二是谏官纠正皇帝决策失误。(4分)(2)特点:机构完备;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3分)(3)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2分)说明: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即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2分)(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5)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监督。(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27.(17分)(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3分)实质:多数人的暴政。(2分)(2)趋势: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2分)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2分)(3)问题: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乏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才素质。(4分,任答2点)看待:作者看到了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必须改革;但未能看到其进步性。(2分)(4)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2分,任答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8.(17分)(1)“旧山河”: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历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6分)(2)建立过程: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和欧元诞生。(3分)(3)举措:完善三大民主制度;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修订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提出“依法治国”方略。(4分,任意两点即可)共同点: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