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1139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1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司法审判更加公正 B法律规定趋向宽松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地方政府职能改变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4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B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C强化了士人祟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5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刺史 B三司使、刺史C监御史、枢密使 D御史大夫、节度使6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当州官,别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C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D科举制度的压制人才7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到:“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与彭越曾为盗。”对这一现象分析最准确的是( )A汉朝的选官制度致统治基础扩大 B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时代C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世袭贵族势力 D平民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缓和8中国的奋斗一书对古代一种制度评论道:“这种考试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这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人才选拔 B该制度考试范围狭窄并缺乏实用性C这一制度限碍了社会进步 D古代选官制度逐步走向僵化9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10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11唐代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人常为“中书舍人”,额员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并不高,但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A使决策具有民主性 B抑制相权,加强皇权C内部强调分化事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2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受到威胁,各朝代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下列措施与“分宰相军权”相关联的是( )A汉设立中朝 B唐设节度使C宋设枢密院 D元设中书省1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C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14在中国科举史,唐代科举属于初创阶段,制举与常科科目设置尚不稳定。有存汉察举遗风者科目名目众多。在科举考试取士的不断实践过程中,一些科目被淘汰,一些符合用人要求的科目则被保留下来。这说明唐科举制( )A是当时唯一的人才选拔制度 B是非常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C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D继承了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度15下图是邢台一中某班学生关于元代政权结构的历史笔记,其中A、B、C处应该填写的是( )A门下省、宣政院、行省B御史台、行省、理藩院C政事堂、行省、宣政院D御史台、宣政院、行省16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这一现象说明( )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17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的机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唐朝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18中国古代史上相权被一次又一次地分割,但宰相的职务在很长时间内又并未取消。这说明( )A皇权尚不足够强大 B丞相大多是皇帝的亲信C丞相受制于皇帝,没有实权 D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又相互依赖19涑水记闻载宋太祖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D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2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21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A B C D22明史记载:“(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23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24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愈加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5高一某同学对明清时期著名皇帝的事迹进行整理,下列为其某一片段,根据所学,你认为该同学整理得是哪一皇帝(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26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27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当时内阁( )A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D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28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 B C D29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表明( )A内阁逐渐取得决策权 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强 D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的制约30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31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 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3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34“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句话可用于对以下哪一机构职权的比喻( )A唐门下省 B宋朝三司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35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章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 B削弱地方 C废除丞相 D设立内阁3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都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7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決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D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38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 )A皇权逐渐衰弱 B宦官权力失控 C内阁取代六部 D君主专制强化39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40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 )A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C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科举制和监察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二、非选择题(20分)41、 阅读下列,回答问题。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对百姓教化),抚黎氓(百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在官员任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10分)1C【详解】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说明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无法体现司法审判是否公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法律内容,无法体现法律规定趋向宽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无法体现地方政府职能改变,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联系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和内容分析解答。2B【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使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其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官员晋升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说的是凤阁、鸾台及宰相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故D错误。3C【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标准来选拔官吏,导致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逐渐下降;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导致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故C项正确;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高低与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与社会环境关系不大,故A项排除;BD项是科举制实行的影响,排除。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科举制之前,知识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依靠门第,但是题干中指出科举制实行后,薛元超仍然“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而不是凭借“进士”的身份获得升迁,他对此感到很遗憾,这说明了当时士人很看重进士出身的身份。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曲解了题意,排除;C项,“崇儒”的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中“公道此时如不得”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并不公平,排除。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的监察官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员,B选项错误。枢密使是宋朝管理全国军务的官员,C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员,D选项错误。6C【详解】材料“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反映了对通判的讽刺,宋代设通判监督地方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度,故D错误。7C【详解】从题干中汉初新朝廷布衣卿相的局面看来,以前各领域内的贵族统治力量基本被摧毁,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人物都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不是通过选官制度进入统治集团的,A选项排除。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开启了平民政治时代,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平民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缓和。D选项排除。【点睛】汉朝是中国经由封建制向帝国制转变的第一个稳定的王朝,是从贵族政治变更为平民政治的开端,主要体现在秦末农民战争对贵族政治的摧毁。8B【详解】材料中“这种考试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可知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注重诗词忽视自然科学,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科举制度弊端,不是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人才选拔,错误;材料并没说明科举制度阻碍社会进步,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选官制度逐步僵化,错误。9D【详解】由材料“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显然不是指行省制度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而是指其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故排除A,选D。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效率问题,排除B;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排除C。10C【详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的分封并非封建中央集权制,A选项排除。西周是奴隶制国家,与封建君主专制无关,B选项排除。分封制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而瓦解,但是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到汉武帝时基本崩溃,但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D选项排除。11B【详解】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人员多、职位不高、权力大,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反映分散相权,而不是分化事权,C错误;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12C【详解】根据材料“分宰相军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故C项正确;A项属于分割宰相行政权,排除;B项属于地方制度,排除;元朝中书省设立加强了丞相的权力,故D项排除。13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项正确。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14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度初创时期科目不稳定到后来淘汰不符合用人要求的科目,体现了科举制度为适应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故C项符合题意。A项,根据题干信息“存汉察举遗风”可知当时并非科举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排除。B项,由题干可知当时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D项,科举制度将用人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察举制自地方向中央的推举形式,故排除。15D【详解】元朝中央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而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青海等地的是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省,故选D;A中的门下省不符合题干中的元朝这一时间,故排除A;B中的行省应该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而不是中央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的中央机构,C中的行省和宣政院也与中央和地方不对应,故排除BC。16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选拔人才愈加严格,这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试人数下降;C选项错误,“必将”一词过于绝对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7B【详解】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成为决策中心,故B项正确。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和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与题干所述不符。故C项错误。北宋时,为加强皇权、分割相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政,也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8D【详解】相权一次又一次的被分割体现了皇权的逐渐强大,所以皇权尚不足够强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丞相大多是皇帝的亲信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项;丞相受制于皇帝,但拥有一定的实权,故排除C项;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说明皇权和相权存在矛盾,宰相的职务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取消说明皇权与相权之间又相互依赖,故选D项。1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求武臣读经书,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故B正确。宋太祖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可以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但都不是主要目的,故AD两项错误;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当时不符合史实,宋太祖的目的就是增强将领儒家文化修养的办法,让他们忠于皇帝,故排除C。20C【详解】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汉朝总体制度又是汉承秦制,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题干主旨是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而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一种制度,故选C;A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B是秦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D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21B【详解】明朝内阁是在宰相制度废除后逐渐形成的,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明朝内阁对皇权没有起到制约作用,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C、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没有宰相依据制度享有的职权,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2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和殿阁大学士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宰相拥有实权,是制度赋权,属于国家正规机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无实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与材料“(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冲突,B选项排除。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不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C选项说法错误。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23D【详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情况,故排除A项;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反映清代前期是否是以文治国,故排除C项;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清代相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说明清代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点睛】清代沿袭明代的内阁制度,同时也承袭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24D【详解】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的政务机构,所以其距离皇帝寝宫的距离越近,表明其受皇帝的控制越强,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而排除C;题干中问的是本质,A不是本质,故排除;两个机构距离皇帝寝宫的远近仅仅是受皇帝控制程度的加强,与行政效能关系不大,也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25D【详解】首先,从“粉彩瓷器”可以看出是清朝的皇帝,另外“设军机房”也就是后来的军机处,更加明确该皇帝就是雍正,故答案为D项;明太祖的主要事迹是废除丞相制度,题中未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明成祖设立了内阁制度,题中未提到,排除B项;康熙皇帝一生事迹颇多,比如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平定三藩叛乱等,但题中均未提及,排除C项。26D【详解】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身兼宰相之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于政事,皇帝的“披红”由司礼监代理,司礼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因此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皇权缺少制约,使得相权转移到皇帝手中,后来又转移到太监手中。正确;政治腐败是表现,不是根源,错误;宦官专政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皇权专制导致,错误;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错误。2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反映了内阁并不是固定的中央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A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有固定的职责权限,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而且材料不能说明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28C【详解】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明代内阁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皇权的执行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错误;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明朝内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符合,故排除ABD,选 C。29C【详解】根据材料“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强,C选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A选项错误。内阁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无决策权,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不能统帅六部,B选项错误。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D选项说法错误。【点睛】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无决策权,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于明成祖时期正是形成。30D【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31C【详解】从材料中的“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来看,说明当时内阁地位上升,阁臣特别是内阁首辅的权力有所加强。故答案为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地位上升表明君权不断加强,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点睛】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获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2B【详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极端而非完善,排除AC;君主专制的强化必将表现出更大的消极性,因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本身就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一种表现,故选B;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经无法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只是表面特征,排除D。33A【详解】秦朝设丞相是封建国家统一之后政权建设需要,明朝废丞相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二者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正确。相权威胁皇权不是前者原因,B错误。秦朝设丞相和明朝废丞相与国家统一没有关系,C错误。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不是分权制衡,D错误。34D【详解】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决策权,好比留声机,D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A错误。宋朝三司负责财政,不符合题意,B错误。明朝内阁参与决策,有票拟权,C错误。35C【详解】材料认为秦朝灭亡是设置丞相的缘故,汉、唐、宋时期虽有丞相但是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C正确。排除ABD。36C【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为皇帝服务的顾问机构,并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不能统率六部,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更不能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故排除A、B、D项;内阁和军机处都能够参与机要政务,但都没有决策权,故选C。37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说明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这种制度显然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故C项正确;内阁权力取决于皇权,不会形成制约机制,也不取决于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故AD项错误;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并不是灵活多变,故B项错误。38D【详解】“政事皆决于一身”说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D正确。皇权是明显加强不是减弱,A错误。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不是失控,B错误。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内阁并没有取代六部,C错误。39C【详解】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40B【详解】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加强君主权力,宋太祖吧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以加强皇权,B正确。明成祖时期丞相制度已经废除,A错误。汉武帝时期是郡国并行制,C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D错误。41.【答案】(1)变化: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任用官员,世代为官;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委派,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是职业官僚。(4分)意义: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6分)(2)职责:教化安抚百姓;扶弱济贫(赡养鳏寡,体恤穷困);执掌司法,审查案件等。(6分)原因:统治者的硬性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