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新课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0854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新课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新课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新课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推进新课(板书)一、从诗经到唐诗问题情境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其最为精华的是哪部分?请用你所学过的内容举例说明。其艺术特点和地位又如何?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请学生回答。自主学习1: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是民间的歌谣,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的演唱的乐歌。自主学习2:“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自主学习3:我们学过国风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硕鼠反映了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的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国风周南中的关雎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诗经用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过程评价:大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把硕鼠和关雎再来重温一下,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两首诗,注意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雎和硕鼠自主学习4:其艺术特点有: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创作风格:现实主义。自主学习5: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过渡: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位著名的诗人屈原。问题情境2:屈原主要的文学成就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自主学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齐声朗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程评价:从刚才大家朗读的名句不难看出:楚辞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词汇“楚”色彩较浓。合作探究:阅读P43学思之窗。问题情境3:以上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与楚辞,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那么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瑰宝,它们为什么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其共同点在哪里?自主学习:其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作品根植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真情的流露和智慧的结晶。如:诗经三部分风、雅、颂中“风”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所以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楚辞也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的精华,运用江汉一带流行的一种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活泼的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这一诗歌体裁才能够光辉灿烂、千古不朽。过程评价: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过渡: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后来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到了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赋”,它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问题情境4: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西汉时期的赋和东汉时期的赋有何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自主学习1: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一般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自主学习2:西汉时期的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富丽堂皇,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自主学习3:东汉时期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代表性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过程评价:西汉时期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就了西汉文学赋这种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东汉时期外戚或宦官专权,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灾难深重,这时期的赋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过渡:提到唐朝文化,我们会很快想到唐诗。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合作探究:唐朝诗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总结: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问题情境5: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现在我们分四组分别讨论唐朝四个阶段的诗歌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每组由一位同学总结发言。第一组:中国诗歌史上的初唐时期,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大约至713年玄宗即位时。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第二组:盛唐(713766年),这一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其作品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第三组:中唐(766835年),此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第四组:晚唐(836906年),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程评价:四组同学介绍得很好,唐朝的诗体现了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思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过渡:唐诗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鲁迅先生甚至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那么唐以后文学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文学体裁?(板书)二、宋词和元曲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4344,词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宋词会繁荣起来?(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总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繁荣的原因有: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过渡: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词人。问题情境6:下面我们把所有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代表豪放派,一组代表婉约派,两组同学分别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一派的著名词人及其作品。婉约派一组: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我们先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雨霖铃和一剪梅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婉约派的词的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派一组: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我们也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豪放派的词的风格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都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气派和爱国激情。过程评价:同学们能通过词人的作品来分析词的风格,这点很可取。我来概括一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前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后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但是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过渡:在宋代,民间还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问题情境7:元曲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代表作。自主学习1: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自主学习2: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小结: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道理。过渡:小说也是大家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中国的小说是如何发展的?(板书)三、明清小说教师叙述: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别。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小说,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明清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全面了解明清小说的概况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价值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课堂小结师生互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汉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宋词分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元曲包括散曲与元杂剧。明清时期最为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小说,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出现了四大名著。板书设计习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解题关键:全面认识诗经、楚辞的影响。思路引领:联系教材内容,了解其影响。参考答案:有。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举例略。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解题关键:此题较难,要从分析和论述两个方面着手。思路引领:要分析宋词、元曲出现的共同原因。答案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二、学习延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解题关键: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思路引领:首先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再从此词的写作时间来分析当时的历史状况。答案提示:历史状况: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