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717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V)xx119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历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把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部族人物,大量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种书写倾向表明A.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B. 史籍记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 华夏统一意识逐渐形成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材料“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对政权稳定的作用,故A项排除;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排除。点睛:“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材料表达的是华夏从古代开始就有统一意识。2.伪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提到,平民发觉抽签当选为将军或者骑兵长官都是没必要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如若这些官职不由自己担任,而让最有能力的人来担任,对他们更有利。这从侧面说明当时雅典A. 民主政治存在缺陷B.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C. 公民地位非常低下D. 民主政体近乎完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为了让群众都参与进来,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但是对于一些危险的官职,百姓虽然积极参加选举投票,但是他们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利己性,为了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好处,违背了民主的一些理念,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民有目的性的进行选举,并未体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C选项错误,材料表明雅典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法说明公民地位低下;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并非近乎完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有人估计,英国的国民财富在16881701年增加了20%,国家的总产出在17001780年增长了67%。这些经济现象离不开A. 使生产力提高的工业革命B. 代议制提供的稳定政局C. 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相关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不是英国在16881780年间英国国民财富和国家总产出增长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渐确立,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是英国在16881780年间国民财富和国家总产出增长的原因,故B选项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于18世纪中期,不是英国在16881780年间国民财富和国家总产出增长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是英国在16881780年间国民财富和国家总产出增长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4.有学者说,虽然法国1875年宪法的条文简短含糊,且没有规定公民权利及司法权,但是宪法“修改起来比较容易,实施的时间也较长”。该学者如此评价的依据是,该宪法A. 彻底结束了法国君主专制B. 确定了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C. 没有贯彻分权与制衡原则D. 使统治集团内部达成一定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国1875年宪法“修改起来比较容易,实施的时间也较长”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使统治集团内部达成一定共识,因此能够长时间实施下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君主专制的结束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1875年宪法结束的是君主制,建立了共和政体;B选项错误,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与材料中该学者对此宪法评价的依据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中,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分配,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它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B.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C.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D.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析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没有涉及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与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无关,故D项错误。6.救国时报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1935年12月创办的。下面是该报在19351938年所刊登的抗战漫画数量图。据此可知,救国时报在刊登抗战漫画数较多的两年A. 极力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突出报道共产党敌后抗战的事迹C. 揭露了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行径D. 意在宣传国民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报刊登抗战漫画数量较多的年份是1936年和1937年,1935年12月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该报在此时增加抗战漫画数量的刊登是为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敌后战场是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的,与1936年和1937年刊登抗战漫画数量较多无关;C选项错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是1936年和1937年刊登抗战漫画数量较多的原因;D选项错误,国民党实行的是仅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是全面抗战路线。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7.下面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解准确的是时间事件外交讲话提要时间事件外交讲话提要xx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xx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xx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xx金砖会议亚太经合“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xx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xx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利于事,不必循俗”A. 倾向于外交策略的根本调整B.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C.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D.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习近平的外交讲话提要中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表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万花齐放”、“兼济天下”等思想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外交策略;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不是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互惠共赢,并非树立大国意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后,阿拉伯产油国对石油出口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欧共体绝大多数国家拒绝参与美国策划的共同抵制石油危机的计划。以中东问题为契机,欧共体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材料反映出第四次中东战争在客观上A. 完善了西欧的合作B. 改善了世界经济秩序C. 助推了世界多极化D. 扭转了经济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欧共体内部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拒绝参与美国的计划,这说明在美苏两极之外,欧共体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说明这场战争完善了欧洲的合作;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不是世界经济的改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第四次中东战争扭转了经济发展趋势。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xx中国“两会”期间,有45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其中有位年近七旬的农民代表曾连续5年提议设立“中国农民节”,均得到积极回应。xx6月,国务院决定把每年的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材料反映出中国A. 政府密切关注农业发展B. 农业地位持续得到提升C. 有改变发展战略的倾向D. 将长期坚持以农业立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府积极响应农民的要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说明政府密切关注农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仅提到设立“中国农业丰收节”一个事件,无法得出农业地位得到持续提升;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有改变发展战略的倾向;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前政府的措施,无法体现出中国将长期坚持以农业立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利分房离城市居民渐行渐远。xx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1092元/m2,排在第100位城市的房价早已超过了xx年排名第35位的房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政府宏观调控收效甚微B. 经济体制改革趋向深人C. 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D. 城市面临严重就业压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消失,住房价格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下进行变化,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宏观调控的内容;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严重通货膨胀的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就业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西汉文翁在任蜀守期间,建立蜀郡学宫,为郡学子弟免除徭役,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郡县官吏。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诏令天下郡国全部仿照蜀郡建立官学,中国地方官学制度就此确立。材料表明A. 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B. 蜀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楷模C. 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在强化D. 蜀文化对当时各地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号令全国仿效蜀地建立官学,说明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蜀地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水平远低于内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无法得出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强化;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蜀地的教育模式被各地学习,而不是蜀文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下列图片所示为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三个故事。由此可以推知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蕴含了A. 社会众生平等的精神B. 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C. 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D. 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大闹龙宫”、“强勾生死簿”可知孙悟空不甘命运的安排,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众生平等的精神;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悟空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并未体现反抗封建专制;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A. 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B. 认知世界应根植于理性C. 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D. 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真正存在的原因是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的存在,这是透过“事实判断”表面得出的关于世界的“价值判断”理性思考,因此苏格拉底已经意识到世界应根植于理性,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认知世界的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透过“事实判断”对世界“价值判断”的思考,并未体现自然运行的自身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在英王亨利八世以后,女王伊丽莎白一方面排除来自罗马天主教会的干扰,另一方面又遏制国内清教徒的激进要求,同时又从这对立的两端汲取对英格兰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利的因素。女王的相关宗教措施A. 促成了天主教与新教的融合B. 提高了清教徒在英国的地位C. 改变了英国教派林立的现状D. 有利于维护英国社会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女王一方面排除来自罗马天主教会的干扰,另一方面又遏制国内清教徒的激进要求,同时又从这对立的两端汲取对英格兰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利的因素。”可知这既可以避免宗教徒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引起社会动乱,又引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使得英国社会稳定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天主教和新教是对立的两端,两者不会走向融合;B选项错误,女王遏制国内清教徒的激进要求,并未提高他们的地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英国国内教派林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项错误。16.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北京小组创办劳动音,用通俗文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广州小组创办群报,深入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材料表明A. 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B. 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C. 马克思主义在逐步完成中国化D. 早期党组织开始关注中国国情【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在工人群众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独自进行的,不是社会主流;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并未实现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D选项错误,在工人中发展力量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要求,不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7.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该路线认为,若没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就会停止;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动力。材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A. 批判继承性B. 反复印证性C. 辩证统一性D. 相对独立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路线认为经济建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缺一不可,双方都对彼此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具有辩证统一性,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邓小平理论批判继承前人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复印证同一个内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经济建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缺一不可,不是相对独立的。因此C选项正确。18.春秋繁露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由此可见,春秋决狱有利于A. 保证司法的公正性B. 确立法家思想统治地位C. 推动法律的儒家化D. 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答案】C【解析】材料“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体现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对西汉政治司法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儒家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BD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后,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根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19.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这种变化是由于唐代A. 艺术风格注重写实B. 深受游牧文化影响C.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D. 对外交流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根据所学可知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汉代骆驼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是由于当时人们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而不是因为艺术风格注重写实,故A项排除。B、C两项与汉唐骆驼形象变化无关,故BC排除。20.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A. 万物同体 B. 致极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是人所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人心的本体,是一切人心而不仅仅是圣人之心的本体,因此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随材适性,即指因材施教,适性扬才,故D项正确。万物同体属于认识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致极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人悦易从不是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故C项错误。21.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此变迁: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A. 社会矛盾的变迁B. 国家政权的更迭C. 西学东渐的影响D. 近代外交观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权依然是清政府,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也存在西学东渐,但是“国体”的表述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社会矛盾的变迁导致“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的变化,与近代外交观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时间,了解1840年以前的“国体”和1840年以后“国体”的内涵,可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的转变方面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2.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实质上反映了A.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体之争B. 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 革命果实被军阀势力所窃取D. 宪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答案】B【解析】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故B项正确;临时约法革命派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革命果实被窃取,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临时约法的性质,故D项错误。点睛:“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反映出临时约法的弊端;从中分析正确答案。23.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许多公社委员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这本质上反映了A. 无产阶级政权的民主性 B. 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C. 联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D.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曲折性【答案】B【解析】材料“无政府主义者”“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反映出当时无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权的民主性,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不成熟,没有体现出联邦制和政权建设的曲折性,故CD项排除。24.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 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 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 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 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C项正确。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后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被外国强行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卷入世界的滚滚洪流中的。西方的介入使得屈指可数的沿海沿江城市率先获得神奇发展。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同时并存。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城市片面掠夺乡村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有效空间和工业必需的原料供应市场。城市工业的幼稚,也无法吸纳进入城市的农民。摘编自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所起到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特征所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答案】(1)作用:防止新的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了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城市的出现和城镇体系的形成。(2)特征:西方介入,被动发展;城市群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一带,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城乡关系呈现对立性。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缓慢且畸形发展;使城市和乡村呈现出相互制约的局面。(3)因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政府采取或实行适宜得当的城市发展政策;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结合郡县制度的作用相关所学可知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防止割据的形成、推动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城市的出现和城镇体系的形成等角度概括作答。(2)特征:依据材料“西方的介入使得屈指可数的沿海沿江城市率先获得神奇发展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这种对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有效空间和工业必需的原料供应市场。”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是由于西方介入,被动发展起来的,而且新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一带,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同时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城乡关系呈现对立性。影响:依据材料“这种对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有效空间和工业必需的原料供应市场。城市工业的幼稚,也无法吸纳进入城市的农民”结合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发展情况造成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缓慢且畸形发展,而且使城市和乡村呈现出相互制约的局面。(3)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从社会政治环境、政府政策、城乡关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等角度分析作答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一场人文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危难的时刻,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龚自珍率先喊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强音。魏源悉心研究西方社会,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早期改良派、涉足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维新派”,他们都倡导学习西文。资产阶级革命派受明清有识之士徐光启、方以智、梅文鼎等人影响,主张会通中西。根据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文化及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该趋势的原因。【答案】(1)特点:人文精神的逐步拓宽、深化:人文精神的流变伴随着有识之士的反思。影响: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调动了民众反封建的积极性,增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力量;对人文精神的反思有利于缓解人文危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2)趋势:由思想等领域到逐渐参与政治实践;学习西方日益深入;主张会通中西。原因: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西方启蒙思想、政治体制弊端的暴露;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可得出西方人文精神逐步拓宽、深化,而这一流变是伴随着有识之士的反思进行的。影响:依据材料“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结合人文精神的影响可知这种流变调动了民众反封建的积极性,增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力量,同时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有利于缓解人文危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2)趋势:依据材料“魏源悉心研究西方社会,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早期改良派、涉足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维新派”主张会通中西。”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相关所学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由思想等领域到逐渐参与政治实践,同时学习西方日益深入,并且主张会通中西。原因: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相关所学从民族危机的深化、学习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体制的弊端显现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指出爱因斯坦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认识,并概述和评价这一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观点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观点:爱因斯坦对佛教智慧充满赞叹。认识:佛教观念与科学发展有相通之处,佛教可以助推科学发展。概述评价:佛教讲求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祖)的虔诚信仰和执着追求,科学研究也需要科研者对科学有着虔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从这方面讲,佛教与科学有相通之处。爱因斯坦从佛教的直觉智慧以及佛教的包容性表达了佛教对科学发展有助推作用,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科学在很多时候与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是不相容的,在科学突破宗教神学束缚以后,以宗教与科学的某一相通之处来论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的动力,还是有局限性的。【解析】【详解】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可提取的观点如:爱因斯坦对佛教智慧充满赞叹,然后依据材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可得出认识如:佛教观念与科学发展有相通之处,佛教可以推动的科学发展。最后依据材料及所学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价,可以从两者都具有虔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方面评价其共通之处,而爱因斯坦认为佛教的直觉智慧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但是还要看到科学与宗教是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爱因斯坦的认识具有局限性。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