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107011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18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C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19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A. 破坏了分封制B. 不符合古代宗法制C. 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D. 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20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 相权被大大削弱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 皇权被宦官架空2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22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的法权符号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C姓与氏的产生源于分封制的实行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23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24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2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 春秋战国B. 秦代C. 汉代D. 唐宋时期2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27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 28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9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二者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B. 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 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D. 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3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31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A.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C.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D.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3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33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A.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 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C. 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D. 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3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35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 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36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37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12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8分)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4分)会泽一中xx秋季学期半月考试卷1高一 历史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商朝的人事实际上由统治者主导,故A项错误;商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祭神是商王垄断神权的手段,与生产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故D项错误。故选B。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篡位”,涉及到古代君主权力的传承问题。根据所学可知,从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本是把皇位传给嫡长孙建文帝,而作为燕王朱棣并非嫡长子,因此其登上皇位的做法不符合古代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因此B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符合题意。20.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21.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是有限的,排除A;由材料可知,齐鲁国君并非同一宗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排除C; 由材料“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可见齐军退兵基于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2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姓氏要早于分封制,C项错误。“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说明D是错误的。从题干中可知,姓与氏是为了别贵贱,所以B错误。23.答案:B解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故选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别子”,即嫡长子以外之子,A、C、D三项均与宗法制有关。24.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个时候没有实行分封制且儒家受到打击,因此可知选B。26.答案:D解析:A、B、C三项是其相同之处,可排除。另外,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并未实现高度的集中,“王”仅是天下的共主,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为了与以前有所区别,开始使用“皇帝”称号,这是本质的不同。故答案选择D项。27.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以上各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是在宋朝时期;是在明朝时期;是在清朝时期;是在唐朝时期。故选D2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是不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ACD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不选。29.答案:A解析: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实施都是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与调整,故A项说法正确。3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得出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3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可以看得出这是说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到社会的上层,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说的就是科举考试通过后轻松的心情,故选B。A项错误,说的是九品中正制;C项错误,说的是世卿世禄制;D项说的是察举制。ACD项均不符合题意。32.答案:C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血缘国家”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至秦;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出现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A、B、D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职代了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重品德、才能,故选C3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元朝,中书省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枢密院是管理军事的,“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强调御史台的“医治”功能可知当时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所以答案选C。34.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设“中朝”削弱相权,但并没有废除三公九卿制;唐朝中书省草拟政令后要交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才可交尚书省执行;明太祖时废丞相,但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3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朝仍然实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错误。B项是与唐代的共同点,不是宋代科举的最主要影响。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并非扩大规模,D项错误。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3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武则天,最后处死刘祎之人是皇帝,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见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此事件就否定武则天,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二、材料阅读题(2小题,共40分)38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等信息归纳其内容;依据教材内容分析总结其特点。第(2)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逐一阐述。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12分)(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8分)39解析:第(1)问,从内阁成员的人数、组织形式、分工和权力的大小上去分析其变化。第(2)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6分)(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1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