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638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计52分) 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A 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B 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学术倾向C 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D 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A 分封制度加强B 官僚政治确立C 宗法制度形成D 井田制度出现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5.汉代太学犹如现在的国立大学,这里面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这里挑选。材料表明汉代太学毕业考试的突出特点是其成绩()A 与官员选拔挂钩B 与平时操行考核结合C 体现教考分离制D 以“科”来划分等级6.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诺德在历史之源中说,历史并不存在“单一的真相”,“因为没有任何事实和真相可以在意义、解释、判断的语境之外被说出”。这句话意在强调()A 任何历史记载都有局限B 文献记载不是历史的真相C 历史论著不是历史本身D 人们解读历史受时代限制7.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渐成熟,其表现是()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A B C D 8.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9.从以下材料可见当时(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10.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商品经济发展 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 B C D 11.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xx年,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变为12、59和2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B 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D 公司制改革增强了国企活力12.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C 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 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B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C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15.“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16.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17.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18.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 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19.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21.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 马歇尔计划C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 布雷顿森林协定22.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A 促进了战后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B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C 使世界贸易从此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D 完全是为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23.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4.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我国社会主义建没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C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25.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佳结论是()A 自由放任政策回光返照B 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推出宏观调控的新政策D 凯恩斯主义的风光不再26.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A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48分) 27.(15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 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3分)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2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10分)28. (16分)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 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3分)(3) 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4分)29 (17分)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材料二 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材料三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1) 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4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7分)高二历史试卷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说明西周宗法制、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宗法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不是说明其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分封制在初期对于稳定西周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割据局面,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东周时,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他们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了高级祭司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当作民族统一的象征,故A项正确;西周、东周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无关,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纷纷争霸,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形成,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变局”指的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分封制)到“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官僚制度),分封制不是加强则是被郡县制代替,故A、C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政治制度,井田制度未提及到,故D项错误。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依据材料“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可知,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故正确;根据所学,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汉中后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主导思想,故错误;依据材料“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可知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这里挑选”可知太学考试与官员选拔挂钩,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毕业考试”,但未涉及“平时操行考核”,故B项错误;“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不能表明教考分离,故C项错误;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历史记载某些部分可以做到客观,例如时间、地点等的某些记载还是可以做到客观的,不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有局限性,故A项错误;文献记载有历史真相也有出于利益的需要刻意隐瞒、篡改历史的成分,故B项错误;历史论著有客观反映历史本身的部分,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义、解释、判断”对应D项中的“解读历史”,材料的意思是人们在解读历史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同样一件事情被不同的人解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故D项正确。7.【答案】A【解析】192年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关系已经破裂,故错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故正确;1922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故错误;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对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故选C。9.【答案】D【解析】图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禁问题,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只是图示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意旨,故C项错误;“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等信息说明该大臣要求开放关口进行贸易,故D项正确。10.【答案】A【解析】从表格看,到1894年中国茶叶外销超过内销,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正确;西方国家操纵着茶市场,使中国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错误;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列强对华掠夺原料,没有涉及对华倾销商品,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1.【答案】C【解析】本题抓住题目主干信息政府定价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经过30多年的改革,政府定价的商品额越来越少,故C项正确,A、B、D项表述不全面,故A、B、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促进的是农业的发展,并不能成为工业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于提高企业活力有很大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1961年经济衰退异常严重,公有制经济根本不可能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建国以来,国家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革,故B项错误;1961年出现衰退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重大失误,1979年经济发展速度变化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93年是因为党中央决定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次变化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1961年经济出现衰退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考查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联系史实进行分析。美国1929年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应该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排除B、D项;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世界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苏联1937年也仅仅是世界第二,在美国之后,因此排除C项,A项正确。15.【答案】B【解析】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A【解析】根据关键信息“魏太子下车,向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士人轻视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故排除。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17.【答案】A【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从材述与其不符。18.【答案】B【解析】杜亚泉对于西方文明给以批判,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通过中西文明比较,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通过比较,结论却相反,故B项是最佳选项;论战双方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故C、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1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根源是经济根源。这一论断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相吻合,故选C项。20.【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2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个国家的货币拥有与黄金比价固定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这种货币是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特殊地位,因此D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元的特殊地位”无关,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22.【答案】B【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事实上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故B项正确;该体系有利于世界贸易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但并不能说当时就已经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故C项错误;该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但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23.【答案】D【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图中曲线显示:在1956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C项错误。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24.【答案】C【解析】此题关注19561966年这个时间段以及图表,就能轻松得出正确答案。如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就不会有文革了,故A项错误;B项的史实发生在文革后期,故B项错误;此时,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文革即将爆发,“全面改善”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C项中的“曲折”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从图表来看56年到66年间成就仍是主要的,故C项正确。25.【答案】D【解析】收缩社会保证计划,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些并不能说明已经开始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但以上信息却可以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经开始调整了,虽然国家政策没有恢复到自由放任阶段,故B项错误;这些政策以前都出现过,不能称之为“新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的政策调整,只能说明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遇到很大麻烦,故D项正确26.【答案】B【解析】题干数据只涉及到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多种所有制并存,反映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经体系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C项为图片反映的现象,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占较大的比重,故D项错误。27.【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解析】(3)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三小问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也即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格中各种观点主张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具体而言,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28.【答案】(1)科举制度;“究天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解析】本题从纵横两个角度考查“民主”和“科学”两词语的演变。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宋明清三代可知是科举制,第二小问目的应从探究天理的角度回答。第(2)问“赛因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现在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根据变化的不同结果分别回答。第(3)问应从代议制民主的建立、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具体实践来回答。第(4)问难度较大,要求有较广博的历史知识。29.【答案】(1)原因:实行科举制;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科举制推动平民参政;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扩大。(2)表现:封建贵族日趋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自耕农消失。 原因: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开展;工业革命发展;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3)因素: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工业革命的扩展;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认识:社会流动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关键词“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的特点是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并结合所学从唐宋时期科举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社会流动的原因;第二小问从科举制的作用、商品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社会流动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关键词“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从封建贵族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农民转变为工人、自耕农消失等方面归纳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简析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词“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废除农奴制、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农业的机械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第二小问结合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从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谈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