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626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一、选择题(共30题,计60分)1.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这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故A项错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可以知道,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淡薄,故C项错误。2.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 兼相爱,交相利B.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C.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C【解析】“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主张,是法家的思想,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也属于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儒家荀子的教化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道家的齐物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意思是不分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属于典型的法家的思想。3. 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答案】B点睛:结合所学“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4. 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得到的信息有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 “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科书C. 推动西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发展D. 地方教育系统日趋走向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趋势来看,太学博士人数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大兴,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故答案为A项。西汉时期还没有“四书”的提法,排除B项;太学博士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与察举制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再联系所学有关内容,理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反映出的问题,据此确定本题答案。5. 宋代皇帝曾经多次中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宋史记载:“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材料主要反映出A. 庄子的“齐物论”B. 墨子的“节用”C. 董仲舒的“儒学独尊”D. 朱熹的“存天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女子服饰要求尤为严格,可知是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有关,故D项正确。齐物论是指万物都是相同,属于道家庄子的主张,与材料强调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现象的出现是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有关,与墨子的“节用”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学独尊,而是强调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影响宋朝妇女的服饰,排除C。6. 王守仁认为“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A. 王夫之B. 李贽C. 顾炎武D. 黄宗羲【答案】B【解析】以李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反思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平等观,和材料中的“圣凡平等观”是相似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均未涉及到平等观,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梁启超、谭嗣同倡民权之说时,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材料意在说明明夷待访录A. 倡导民主共和制度B.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C. 推动民权得以实现D. 影响近代民主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说明明夷待访录对近代追求民主的斗争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项。黄宗羲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黄宗羲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 从明代后期开始,一些儒生一改“束手谈心性”,转而研究外国史、蒙元史、科技史,一大批关于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的著作问世。这反映了A. 儒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B. 有识之士批判君主专制C. 程朱理学失去主流地位D. 时代特征推动学风转变【答案】D【解析】明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后期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说明时代特征促进学风的转变,故D正确;A中开始不符合题意;批评君主专制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B错误;程朱理学依然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故C错误。9. 有学者评价古希腊某哲学家时指出: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该学者评价的是A. 普罗泰戈拉B. 苏格拉底C. 莎士比亚D. 康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可以知道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强调美德即知识,强调理性,故A错误,B正确。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排除C;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排除D。10. 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不过是大写的人,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这说明古希腊A. 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B. 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C. 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D. 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题干中“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可知古希腊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D正确。古希腊信奉神,不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A错误。此题不涉及哲学问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征服自然,C错误。11. 某思想主张“走出修道院,大步跨人生活的集市,把规矩渗透到尘世生活,并以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和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光大上帝的荣耀“下列与该思想明显不符合的是A.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B. 我自己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不是我贪财,而是上帝要我去当商人,让我去奋斗C. 上帝凭耶稣的救世功劳而赐予信徒灵魂的超自然恩赐,人们可通过祈祷求得一切D. 上帝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把规矩渗透到尘世生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和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文精神,ABD项都体现了人文精神,而C项不符合。所以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2. 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画创造亚当中,最显眼的是那生命的火花即将要从主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此画的创作历史背景是A. 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B. 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C. 宗教改革冲击了意大利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BC项是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所以答案选D。13.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从中可见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强调了人的自由;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要求打破神学的束缚,提倡追求人的自由;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主张人的自由,所以本题选B。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民主法制的概念,故A可排除;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故C可排除;D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14. 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主张A. 反对宗教信仰,倡导自由平等B. 抨击教会权威,倡导信仰得救C. 倡导理性主义,主张平等法治D. 反对宗教狂热,维护现存契约【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反映的是理性主义,“社会契约”体现的是平等和法治。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为消灭宗教狂热,不能体现反对宗教信仰,也不能反映倡导信仰得救,排除AB项;“社会契约”理论是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用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不是具体的“现存契约”,排除D项。15.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 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B. 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C. 甲骨文楷书小篆隶书D. 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进顺序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6.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同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A. 固守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B. 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 经济发展停滞倒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固守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该生产方式下,人们很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没有迫切的需求,因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原动力,故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A项正确。明清时期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但不是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因,排除B。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国力强盛,故CD说法错误,排除。17. 进入近代,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界隐藏的力,它不是人们熟知了几千年的生物力,而是人自己创造的力,被誉为“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这种“力”是指A. 蒸汽B. 电力C. 太阳能D. 核能【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是摆脱自然的力,第一次自己创造的力应该是蒸汽动力,故A正确;B和D均不是第一次;C不是自己创造的力。18. “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懦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该学说A. 否定人类自身价值B. 直接指导启蒙运动C. 促进经典力学发展D. 颠覆教会创世学说【答案】D【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为生物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从“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也可以印证此为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本题选D。A项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进化论在启蒙运动之后;C项错误,进化论在经典理学之后。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结合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论即可做出选择。19. 1867年,王韬漫游法英等国,后在纪英国政治中写到:“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火器之精良,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对材料信息解读有误的是A. 王韬对西方社会制度存在误判B. 英国之行开阔了王韬的视野C. 王韬赞成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 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程度反思【答案】A【解析】英国之行使王韬见到了西方的器物和政治制度的先进,B项正确;C项由“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可以分析出;D项正确,因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而王韬主张不仅学器物还要学西方的政治制度;A项错误,王韬正确认识了西方的器物和政治制度,没有误判。20.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 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 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 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在扩大,所以才有了“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1862年等时间来看传统儒学仍未丧失主导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社会主流仍然是传统儒学而非追求西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绅阶层尚未接受了西“政”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1.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A. 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B. 以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 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 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答案】A【解析】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D项不是其共同点,错误。点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22. 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图报纸说法正确的有A. B. C. D. 【答案】B【解析】梁启超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19世纪末在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崇尚民主科学。1905年,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报民报,刊头由孙中山所写。由此可见组合正确,错误,故排除ACD,选B。23. 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五所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1923-1924年,他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这些做法A. 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B. 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社会思潮主流C.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中讲到李大钊讲授“唯物史观研究”课程、开设 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十分密切,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了,不是到1920年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故A说法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点睛: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讲授“唯物史观研究”课程,其实就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此题理解“唯物史观”概念是很关键的。24. 1913年,康有为等在山东曲阜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尊孔组织,如“孔社”、“宗圣社”、孔道会”等。时人张尔田在为定孔教为国教事敬告两院议员中主张:“欲谋长治久安,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这从侧面反映了A. 民从参政意识普通提高B. 民国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C. 启发民众觉悟的迫切性D. “尊孔复古”逆流终究不得人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民主建立后,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袁世凯欲复辟帝制,导致尊孔复古逆流思想泛滥,这种思想潮流显然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未体现民国宗教政策,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选C。25.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A. 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B.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C.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D. 反对盲目排外【答案】A.26.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新三民主义”宣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上述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A. 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B. 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C. 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D. 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中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享有民主权力的范围扩大,主要是根据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决定的,故C项正确;近代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始终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孙中山一生都在追求民主,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是和中国革命任务紧密相连的。27. “1905年,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并解释其含义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注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了“平均分配土地”A. B. C. D.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来看,注重缩小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从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来看,孙中山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来看,没有实现平均分配土地,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C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B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本题根据以上解法均可得出正确答案。2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在上述观点所体现的时期或时段里,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论著最有可能是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 新民主主义论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 论十大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可以判断是指抗日战争时期,A是在国民革命时期,C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只有B符合时间。考点:毛泽东思想点评: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变动与社会状况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百家争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关系密切,在复习时应予以重视。29.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下列选项中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应有误的是A. 董仲舒新儒学汉代“大一统”B. 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C. 启蒙思想美国1787年宪法D. 毛泽东思想“大跃进”运动【答案】D【解析】 “大跃进”活动是当时“左倾”错误思想指导,该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的对应关系,排除。30.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但后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原因是A. 全面抗战的胜利B.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C. 国共十年的对峙D. 新中国的建立【答案】B【解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的报告,党的开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排除ACD项,B项正确。点睛:党的工作重心共经历以下几次变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二、材料题(共两题,计40分)31.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1)原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政治: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2)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加剧;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的原因要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以及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多角度分析。第一阶段指的是18401895年,该历史时期学习西方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政治思想观念是中体西用。(2)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既包括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思想又包括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然后再回答出各自历史事件的相应的影响即可。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既要从政治背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思想背景(革命政党的革命思想宣传鼓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多角度分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的原因等;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等【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32. 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影响。【答案】(1)关注重点:重民;仁政;富民。(写出两点即可)原因: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经济: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写出两点即可)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解析】(1)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以及“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重民、仁政、富民等三个方面。第二问,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寻找治国理念支撑,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客观上要求民本思想的产生;思想上,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可以看出,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2)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可以看出他主张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提出了三民主义。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回答。政治上,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本思想的宣传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重视民本思想有利于传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